概論
先秦文學,顧名思義是指秦統一天下之前的文學作品。既為文學作品,當然應該是文字產生之后才有的,早期的神話傳說不能算作文學,應該算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范疇。
按照我的認知,嚴格意義上的先秦文學作品包括尚書、易經、詩經楚辭及諸子百家。后世記述先秦歷史的,也不能算先秦文學。
《尚書》相傳是孔子編撰,又稱《書》《書經》,是中國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尚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古文《尚書》已經遺失不傳,我們今天看到的版本是東晉初,豫章內史梅賾獻給皇帝的,包括《今文尚書》33篇,以及偽《古文尚書》25篇。專家學者對“尚”的解讀有三種:一種認為“尚”既是“上”,是“上古”的意思,就是上古之書;一種認為“尚”是“尊崇”的意思,就是“被尊崇的書”;還有一種認為“尚”是代表“君上”的意思,因為這部書的內容大多是臣下對“君上”言論的記載。
《易經》,我們提起易經總會跟算卦占卜聯系起來,至今仍有為數不少的人篤信易經卜卦。
易經是中華兒女智慧的結晶。
易經包括三部分:連山、歸藏、周易。前兩部分已經遺失,今人只看到周易。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認為,周易和易經的區別在于:《周易》相傳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儒家文化,是傳承周易,發展下來的。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于《易經》八卦。
《詩經》,眾所周知,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所以世人也稱之為詩三百。它總體反映這段時間約五百年間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這塊土地上,人民生活狀態和統治階層的意識行為。
《詩經》的作者已無法考證,專家學者僅憑蛛絲馬跡猜測其中一部分詩歌的作者。相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手法上分為《賦》《比》《興》。《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
孔子曰:詩“無邪”,提倡弟子讀《詩經》,以此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我們今天能了解周朝的社會生活,很大一部分來自《詩經》。其內容豐富,囊括勞動、狩獵、工作、愛情、婚姻、戰爭、徭役、壓迫、反抗、風俗、祭祖、宴會、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不愧為今人窺視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穿越鏡。
《楚辭》,楚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屈原,相傳楚辭是屈原新創的詩歌體裁。從時間上,楚辭晚于詩經;從地域上,楚辭屬于南方文學,詩經屬于北方文學。
楚辭的名稱,并非屈原取的。是后世人匯編屈原等人的辭賦取名《楚辭》,經過西漢劉向、東漢王逸等人收集創作,收錄屈原、宋玉 及漢代 淮南小山 、 東方朔 、 王褒 、劉向、王逸的辭賦共十七篇,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人也是承襲屈賦的形式。不過原書已遺失,現存版本是后人根據記憶傳承追溯補充的結果。雖然楚辭包括漢人作品,按照先秦這個時間標準,本文討論的楚辭主要是屈原宋玉作品。
諸子百家。夏商之后,隨著文字的發明和逐漸成熟,人們對社會生活和自然界的認知感悟便有了文字記錄、文學作品流傳于世。隨著認知程度的加深,出現不同思想體系,在毫無約束的學術氛圍中,自然而然產生百家爭鳴。
廣義上的諸子是指先秦時期各個學術流派或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因為他們在某個領域取得卓越成就,對后世有深遠影響。我們熟悉的有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管子、荀子、尸子、鬼谷子、晏子、列子、韓非子等,還有那些沒有被賦予“子”的稱號,成就也非凡的,比如李悝、商鞅、申不害、許行、公孫龍、孫武、孫臏、張儀、蘇秦、田駢、尹文、鄒衍、呂不韋、扁鵲等,他們自成一派,也是諸子的重要成員。當然,諸子肯定不限于以上列表,這個名單還可以列得更長。
諸子百家文學作品主要內容是闡述自己的思想和批駁他人的觀點,以今天視角看來他們作品體裁有散文、語錄、辯論文、論說文等。諸子太多,本文挑選文學上影響力最大的主要作品簡單介紹,包括:
春秋末戰國初李耳的《老子》、孔丘的《 論語 》和墨翟的《 墨子 》;戰國中期孟軻的《 孟子 》和莊周的《 莊子 》;戰國末期荀況的《 荀子 》和韓非的《 韓非子 》等。當然,還有著作已失傳、只剩下散列于以上諸子作品中的觀點的楊朱等,對于那些作品遺失、影響力不大、早已泯滅于歷史長河的思想家,我們同樣致以崇高敬意。
從門派分類,《論語》、《孟子》、《荀子》屬于傳承周易的儒家學派;《墨子》獨成一派;《老子》、《莊子》、楊朱屬于道家;《韓非子》屬于法家。
從作品結構體裁分類,《論語》是記載孔子師徒言語對話的語錄;孟子和莊子是辯論家,其作品《孟子》和《莊子》屬于論辯文 ,《孟子》還部分傳承了《論語》的語錄體,《莊子》的每篇文章都圍繞一個論點,進行論證,有點像今天的論文。《墨子》、《荀子》和《韓非子》則完全是圍繞文章標題進行論證的專題論文。
一、尚書的主要內容及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尚書》,是第一部記錄帝王言行事跡和國家大事公文的書籍,是后世帝王實錄的先祖。它作為人們認識了解堯舜禹時代重要的歷史典籍,同時,又被文學史家稱為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
《尚書》的主要內容,包括虞、夏、商、周各代典、謨、訓、誥、誓、命等文獻。雖然尚書傳至今日幾經變遷真偽莫辨,即便是各個時期的史學家增補刪改,也不影響我們對這部史書的膜拜。它畢竟部分記錄還原了幾千年前帝王統治實況。其中,
“典”:記錄重要史實或專題史實;
“謨”:記錄君臣謀略;
“訓”:記錄臣子開導君主的話;
“誥”:記錄勉勵君臣的文告;
“誓”:記錄君主訓誡士眾的誓詞;
“命”:記錄君主的命令。
部分章節以人名、事件等為標題,如《 盤庚 》《 微子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 洪范 》、《 無逸 》等,以今天的體裁標準看,這些應該屬于散文;有敘事為主的,如《 顧命 》《 堯典 》等。
《尚書· 大禹謨 》記載十六個字的中華心法,其內容是:“ 人心惟危 ,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 , 允執厥中 。”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 十六字心傳 ”,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與靈魂。
從文學角度衡量,《尚書》是中國古代散文形成的標志。《左傳》記載,在《尚書》之前,中國已經有《 三墳 》《 五典 》《 八索 》《 九丘 》,可惜都遺失不傳。我們無法知曉其內容和形式。所以從現存資料來看,散文當從《尚書》始。
自漢以來,《尚書》一直被視為中國帝王教科書,是從政哲學經典,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課程,被列為四書五經,影響著歷代文人士大夫階層。
李商隱有詩句“點竄堯典舜典字,涂改清廟生民詩”,可見古之文人對尚書的學習是字斟句酌倒背如流的。
筆者認為,《尚書》對后世影響主要表現在治國理念方面。《尚書》的內容總結起來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君王如何以德治國,臣子如何對君盡忠。其中“德治”主張對后世影響深刻。歷代皇帝,凡有作為者,必重視以德服人,昏庸混蛋的皇帝除外;歷代臣子,凡為名臣者,必以忠君為準則,亂臣賊子除外。漢儒王充在其名著《論衡》中寫道“文武張設,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內以力自備,慕德者不戰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卻”。其思想正是源自尚書。
中國人歷來講道德重信用,是史前及有史以來的文化使然。
《尚書》作為文學作品對后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尚書開創了我國古代散文的先河,其文章敘事詳細、婉轉動人。語言質樸,文風干凈。我們今天的散文,講究形散神不散,大抵來自于先秦散文的影響。
二、神秘的周易
先秦文學,如果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之最,筆者認為非《周易》莫屬。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儒家文化,把易經作為六經之首,孔子對易經卦象專門做注釋,即“彖傳”;道家推崇易經,奉為“三玄之冠”。
近幾年國學熱,周易自然成了熱門,我也湊熱鬧聽了國學大師曾仕強的易經智慧,弄了個一知半解。只有一點我弄得清楚,那就是沒有絕頂聰明的天賦,別去研究周易。
是的,我認為《周易》不僅是國學文化的基礎,更是中國哲學思想的源泉。它豐富又玄妙深奧的內容,從古至今沒有幾個人真正讀懂,歷代文人墨客對它的卦象解讀如汗牛充棟,卻未必得其真意。幾千年來,周易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
為什么叫周易,周易二字怎么解釋?筆者認為,古人不會拐彎抹角,周易就是其字面意思:“周”指周普、普遍,道之廣大,無所不及。周朝的周應取同樣的意思。“易”是變化,象形字,來自于蜥蜴,取蜥蜴變色之意。兩個字連起來就是所有的一切都在變化,變化是永恒的——中華民族是不是一個特別智慧的民族?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經具備唯物論的覺醒,認為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唯有變化是永恒的。
《周易》包括“經”和“傳”。“經”由六十四個用象征符號(即卦畫)的卦組成,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名、卦辭、爻題、爻辭組成;“傳”是對“經”解讀。
按我的理解,周易就兩個字:陰陽,它的表現形式就一實一虛兩根線。實線表示天,表示陽,虛線(其實就是中間截斷的實線)表示地,表示陰。一實一虛兩根線三根一組不同的排列形式形成乾、坤、震、巽、艮、兌、坎、離,分別對應八種自然現象:
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艮為山、兌為澤、坎為水、離為火。
八象兩兩組合上下排列,構成八八六十四卦,故用八卦卦象稱呼六十四別卦。至于每個卦的形式名稱卦像意義,讀者諸君有興趣自去研究,恕我愚笨,記不住也看不懂,一知半解,竟敢斗膽寫本文。
《周易》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信仰無一不是和周易息息相關。我們生活中幾乎無處不在,國內許多景點許多地方都雕刻或者繪畫有陰陽太極魚圖,中醫的陰陽調和,孫思邈說“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醫”;為官之道,唐朝詩人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以為將相”。金庸先生的武俠招數靈感很多來自易經卦辭,如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等等。今時北大校訓“厚德載物”,出自坤卦。坤卦彖傳:坤厚載物,德合無疆。象傳: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北大以此勉勵師生弘揚國學精髓,告誡師生做人治國以德為先。
易經不僅是卜卦,它包含深刻的哲學思想,是中華文化的根源。
三、詩經與楚辭
我們從幾歲開始背誦“碩鼠”,到幾十歲仍然在閱讀“兼葭”,《詩經》是中國人一生都在學習的書。我一直在簡書上打卡詩三百,每天讀一首詩。
如果說《尚書》《周易》還屬于公文、卜卦的工具書,那么,詩經則是純文學作品。我們都知道它是中國詩歌的開端,是最早的詩歌總集。
《詩經》收集的詩歌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相傳為尹吉甫采集、 孔子編訂。
《詩經》內容豐富,歌頌愛情、反對戰爭、諷刺君王貴族的腐敗生活、詠歌勞動者質樸純真的勞動場景,描寫那個時期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人類生活狀況,是我們了解周朝社會生活的重要文學作品。
眾所周知,《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諸侯各國的樂曲;“雅”是宗周地區的正樂;“頌”是宗廟祭祀的禮樂。“雅”又分為“ 大雅 ”和“ 小雅 ”,大雅是西周早期社會發展在上升階段的音樂,雍容典雅,多為歌頌君王貴族的雅樂;小雅稍晚,周朝社會日趨衰微階段的音樂,生動活潑,多含諷刺怨懟之意。
《墨子·公孟》說:“頌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史記·孔子世家》說:“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說明詩經里的詩是有配樂舞蹈的。雖然音樂和舞蹈早已失傳,但從各種文獻中,人們依然可以探知一二。不過這工作交給那些專家去做吧,我們只欣賞它的藝術魅力。
古之大儒今之專家,對詩經的解讀層出不窮,最著名的有毛詩序、鄭玄注經、詩集傳等,當今學者也有不少譯注。筆者認為,初讀詩經,可以借鑒前人研究成果,再讀詩經,加上自己的思考,三讀詩經,就應當如孔子只編而不注,隨心去讀就好了。
《詩經》的藝術技法被總結成“賦,比,興”,與“風,雅,頌”合稱“六義”, 這是毛詩序的說法。筆者認為毛詩序雖然在詩經傳世中功不可沒,可是他的說法很多都牽強附會,并不值得學習。我這個可是斗膽胡說,讀者諸君莫聽信。
因為前面說了,風雅頌是音樂題材分類,賦比興卻是詩歌藝術表現,為啥非要列在一起合成“六義”?
這里簡單介紹一下朱熹對賦比興的解釋。
賦。朱熹《 詩集傳 》:“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也就是不興不比,直敘其事。
比如《權輿》:
“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余。於嗟乎!不承權輿。
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於嗟乎!不承權輿。”
一開頭就直接感嘆:我呀,曾經大碗吃飯,而今食不果腹。唉,無權了呀。
多么直接了當,直訴一個失去權力的貴族今不如昔的生活。
號稱悼亡詩之始祖的“緇衣”,也是典型的賦。
詩經中,用“賦”的方法表現的很多,諸君自會閱讀。
比。朱熹 《詩集傳》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其實就是比喻,我們今天常用的修辭手法。如《衛風·碩人》寫莊姜的美貌用了一連串的比喻: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比喻太經典,至今仍用來形容美女。
興。朱熹《詩集傳》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在詩的開頭用自然現象引出實際要表達的內容。詩經中廣泛使用興的修辭手法。比如膾炙人口的“關關雎鳩”、“野有蔓草”、“鵲巢”等等,不勝枚舉。
《曹風·候人》寥寥幾句,用了賦比興三種修辭手法,全文抄錄以貽讀者諸君:
彼候人兮,何戈與祋。彼其之子,三百赤芾。
維鵜在梁,不濡其翼。彼其之子,不稱其服。
維鵜在梁,不濡其咮。彼其之子,不遂其媾。
薈兮蔚兮,南山朝ji(左邊耳朵旁,右邊齊)婉兮孌兮,季女斯饑。
相對于中原地區的詩經,南方的楚辭比較晚,它是由戰國末期楚國大夫屈原自創的詩歌新題。從文學角度來講,筆者認為,楚辭更具文學魅力,特別是《離騷》,開創中國文學香草美人路線,是中國文學浪漫主義的開端,對后世文人文學產生深遠影響。
《楚辭》成書時間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間,包含漢代劉向等人的作品。這里只簡單介紹一下屈原宋玉。
離騷開篇屈原自我介紹:名正則字靈均。但這名字好像只有他自己用過,專家考證研究說屈原似乎在和讀者玩文字游戲。其實就是史書上介紹的:羋姓,屈氏,名平,字原。是楚國貴族,也曾是楚王身邊的紅人,但因為不善權術直言敢諫,加之小人進讒,終被楚王遺棄,于是開啟他哀怨自憐的詩人生涯,真乃是家國不幸詩人幸,楚國罷黜一個忠臣,中國有了楚辭、有了香草美人、有了浪漫主義。主要作品有《 離騷 》、《 九歌 》、《 九章 》、《 天問 》等,其中離騷影響最大,最具文學價值,離騷之后多少士大夫吶喊“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恕我讀書不透學藝不精,對離騷的理解和描述如此詞窮無力。
中國文史學界,不但有“楚辭學”,還有“屈學”,作古兩千多年的屈原,養活這么多年這么多人,而且將一直養活著,如此,詩人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宋玉,除了悲秋之外,還是個陽春白雪的美人,用現在的話說是一枚人見人愛的小鮮肉。關于他的成語典故婦孺皆知:宋玉悲秋,陽春白雪,下里巴人,登徒子,巫山云雨等等。太史令司馬遷將其與屈原并列列傳:《 史記 ·屈原賈生列傳》。說宋玉好賦,卻只學屈原的辭賦,不學屈原直諫。言外之意對宋玉的官品頗為不屑,楚國之亡和他們這些只知討領導歡心的臣子有很大關系。不過這里不說他的官品,一個貧民出生的人,在那個貴族政治社會能當個好官不容易,只簡略介紹他的主要作品《九辯》。
為什么叫九辯?筆者私下揣測,一定和屈原的九歌有關。為什么叫九歌?九是至尊數字,歌是歌詠,恭敬至上歌詠為國捐軀的戰士。沒有根據,只是揣測。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一開頭撲面而來的悲秋之氣,為秋天的蕭煞定了調,影響著千百年來的文人墨客,談秋傷悲。所以劉禹錫才為秋天翻案“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九辯全篇都是對秋天悲涼肅殺凋零的描述,并且反復吟詠,為中國文人開辟了悲秋這個文學題材。就連霸氣側漏的漢武帝都受其影響而作“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
蘭有秀兮菊有芳 ,懷佳人兮不能忘? 。
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
簫鼓鳴兮發棹歌 ,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感嘆人生入秋,少壯不再,不難看出其中宋玉“九辯”的痕跡。
詩經和楚辭早已跨越時空,千百年來傳承中華文化;更跨越民族國家,成為影響世界文化的漢學經典。
四、諸子百家
先說一段趣事。那天在簡書倘佯,去了陪伴營同學angema姐姐家里拜訪,閱讀她的作業《先秦文學》01學習任務及要求,有個疑問:老子為什么不算諸子百家?于是在評論區留言請教。治學嚴謹的angema姐姐并沒有立刻回復,而是專門就此問題咨詢專家,拿到正確答案才回答我。她說,嚴格地講,老子道德經是道家學說,不能算文學范疇。
感謝angema姐姐,我漲了知識。但卻不想改正錯誤,在我看來,先秦文學如果沒有老子道德經,那一定不完整。所以我不管專家怎么認為,一意孤行地要把老子列出來。
此為題外話。
諸子,是指先秦時期各個領域學術流派或思想的代表人物,“子”是先秦時期的尊稱,大概如現在的“先生”。
百家,是以上諸子的學術思想和學術成果,顯然不止百家,據說竟有千家以上,不過流傳下來,也不過百多家,主要包括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陰陽家、名家、農家、雜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方技家等。這里主要介紹影響大的幾家。
儒家。我們現在所說的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而且一直繼續影響中國人的儒家文化,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儒家文化創立人是孔子,孟子發展光大,荀子總結提煉其思想精華,秦以后經過幾代大儒的不斷注入完善,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文化從百家中脫穎而出、一家獨大。
先秦時期,儒家一同其他百家一樣,并沒有特別突出。先秦儒家文學作品,有《論語》、《孟子》、《荀子》、《春秋》等。
《論語》,基本算是孔子語錄。記述孔子與眾弟子的談話,包含少部分孔子徒孫的言行對話。全書共20篇492章,以對話為主,敘事為輔,內容體現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是儒家思想文化的根源和發展基礎,在宋代以后被列為“四書”之一。《論語》雖然大部分是語錄,但記錄者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即使遠隔兩片多年時空,讀起來依然覺得書中人物躍然紙上,孔子的博學深沉智慧、子路的率真忠誠勇敢、顏回的好學賢德樂貧、子貢的聰慧謀略過人等等,有時候師徒對話嚴肅認真,有時候象象孩子斗嘴,有時候義正言辭,有時候幽默風趣。正是這部《論語》,不但讓后世人了解孔子時代的政治生活、教育狀態,也讓后來人認識了孔門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性格各異的生動形象。
《孟子》一書是孟子及其弟子編撰,共七篇,《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同《論語》一樣,是記錄孟子的言論,包括做為辯論家的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作為教育家的孟子對弟子的言傳身教、作為政治家游說諸侯等內容。集中體現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動,孟子主張人性本善、治國以德。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南宋朱熹將其列為儒家經典的四書之一。
與論語不同的是,《孟子》不但是語錄,更是論說有力的論說文,是雄辯滔滔的辯論文,是氣勢磅礴的說理文,是感情充沛的散文,是先秦文學重要的藝術作品。大家比較熟悉的《梁惠王》,可窺一斑。
《荀子》,是荀子和弟子們整理或記錄他人言行的哲學著作。
《荀子》全書一共32篇,除少數篇章外,大部分是荀子原創。荀子的文章最大的特點是排比句,我們都學過的《勸學篇》,里面幾乎都是排比,“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他的文章擅長說理,組織嚴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用排比句增強議論的氣勢,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同為儒家學派,孟子主張人性本善,強調養性,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要靠后天教育去惡向善。事實上荀子吸收法家學說發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人定勝天,反對宿命論,萬物都循著自然規律運行變化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
《春秋》,相傳是孔子所著。以魯國國君紀年為主線、極其簡練的語言記述魯隱公到魯哀公十二代國君共二百四十年的歷史重大事件。因其記錄簡單,后世很多人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解釋,這些作品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春秋》是中國第一本編年體史書。《春秋》用于記事的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
法家。法家思想成型最早,但成熟最晚,代表人物有管仲、李悝、商鞅、申不害、韓非子、李斯。戰國時期各諸侯國變法的主力都是法家代表,雖然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效果,但因為其標準僵硬、刑法嚴峻,與“仁政德政”大相徑庭,所以不得人心,大部分思想也逐漸被歷史淘汰。其文學作品代表作有:《商君書》、《韓非子》。
《商君書》,現存24篇,另有2篇只有目錄。著重論述了商鞅在秦國施行的變法理論和具體措施。
《商君書》論述了“強國弱民”,認為能夠戰勝強敵、稱霸天下的國家,必須控制本國的人民,使之成為“弱民”。與當今的“富民強國”“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相比,高下立判。《商君書》認為人性本惡,必須承認人之惡性,治理國家要以惡治善才能使國家強大。
《韓非子》,韓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集“法”、“術”、“勢”于一體,應用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武裝“法”,為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統治階級治國的奠定思想基礎。韓非“以法為本”的主張,成為當代治國理念的主流思想。韓非子非常善于講故事,將其思想理論寓于故事之中,如鄭袖笑里藏刀害美人被割鼻、卞和被斷腿腳癡心獻玉等故事均出自《韓非子》。韓非子善于用大量淺顯的寓言故事和豐富的歷史知識作為論證資料,論證他的學術觀點,形象化闡述他對社會人生的深刻認識。比如婦孺皆知的“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諱疾忌醫”“濫竽充數”“老馬識途”等。這些生動的寓言故事,蘊含雋永的哲理,成為人們千古傳頌的經典。
道家。我去過幾個道觀,見過一副對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副對聯出自老子《道德經》,正是老子哲學思想的集中體現。道家自然,無為博大。代表人物有楊朱、老子、列子、莊子等。現在的人們打著道家旗號在處事、養生、官場、商場等各種事物上進行宣揚,說明道家文化在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還是大有市場。當然,這里不討論道家文化,只講他們作品的文學性。先秦時期道家代表作品有:《道德經》、《莊子》、列子等。
《道德經》,只有五千言,卻洋洋灑灑闡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雖號稱隱士哲學,卻多以政治為其旨意,乃所謂“內圣外王”之學,文字簡練,寓意深奧,內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中國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圣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根源,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后人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為《德經》。道德經有很多版本,據說馬王堆出土的道德經最接近原著。
道德經作為文學作品欣賞,文字簡練,表意深遠。對偶句式,基本押韻,應用多種修辭手法,對仗、比喻、排比,設問反問、聯珠頂真等,為后世留下許多成語格言,如“天長地久”、“上善若水”、“少私寡欲”、“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還有許多原文成為流傳千古的警句,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知足之足,常足矣”;“寵辱若驚”等,不勝枚舉。五千言文字,竟然三分之一以上成為后人朗朗上口、時常使用的成語格言,可見其文字精練語言精華。
《莊子》漢代以后又稱《南華經》,十萬余言,是莊子哲學思想和世界觀的體現,是道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杰作,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莊子善于寫寓言故事,寓理于其中。莊子的文章,是古典浪漫主義的典型代表,深刻影響著中國文學。不難看出,李白的浪漫主義詩歌是莊子浪漫主義的傳承,“長風幾萬里, 吹度玉門關”,每次讀到這句詩,就會聯想到“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墨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就是墨子,墨子是少有的集大成者,是中國最早的科學家。其代表作《墨子》在哲學、邏輯學、軍事學、工程學、力學、幾何學、光學等各個學科都有涉及。因為墨家的思想主張比較平民化,所以備受社會底層擁護。墨家如同一個嚴密的體系架構,每個人都必須在組織之內、有明確的分工。墨子及其弟子擁有著超強的吃苦耐勞精神和說干就干的執行力,但是因為他們的思想得不到統治階層的青睞,所以漸漸衰落。
就文學性來講,《墨子》文章多為說理辯論文、說明文等,善于利用由小及大、比喻類比、層層推理等修辭手法,語言一如墨家為人質樸無華,大家讀一下《非攻》就可窺一斑。
先秦諸子的著作,籠統地講屬于散文范疇。有直抒胸臆的哲學理論,有闡明思想觀點的論說文,有批駁別人觀點的辯論文,還有寓理于其中的歷史或寓言故事,然而他們的議論說理不是抽象概念不是和尚念經,讓人聽不懂,而是非常注重具象化、形象化,采用寓言、比喻、夸張、擬人等文學手法,文采飛揚,酣暢淋漓,思維開闊,想象豐富,語言宏達,辭藻華麗,無論是闡明道理還是人物刻畫,都具有濃厚的文學色彩。其中寓言尤為出色,先秦諸子大量運用民間或自創寓言,內容豐富,故事生動,手法多種多樣,充滿智慧和風趣,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 。
小結
先秦文學是中國哲學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是中國文學形式的形成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起源,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不可磨滅的重要地位。
由于篇幅限制,更囿于筆者的學識和能力,本文對先秦文學的理解淺薄、表達粗陋,實在有愧于祖先文學巨匠。
感謝百度,很多資料都來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