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的同仁們,你是在找另一半,還是在找人生伴侶?“另一半?伴侶?不是一樣嗎?”“只要男的、活的就行,精壯的加100分”、“都不是,我找對象,你是對象嗎?哦,你不姓對”……
找對象、找另一半、找伴侶、找情人、找男/女朋友……中文的描述詞語太豐富了,這些表達的意思簡化之不就是“動物求偶”,平常也不會注意這些到底有什么不同,大概想到哪個就用哪個??墒羌毸枷?,他們真的可能有大差別。
在我們的語境里,對于年輕人,好像“另一半”用的多一些;對于老年人,好像“伴侶”用的更多,是不是因為已經陪伴幾十年了?我們單身老人介紹對象異性,不說介紹對象、朋友,而是說介紹個老伴。所以要好好細究一下,說不定“另一半”和“人生伴侶”有不少值得品味的差異在里頭。
“另一半”的潛在含義,“我”是不完整的。另一半,說明自己只是一半,所以要找到另一半,這樣人生才完整。西方的傳說,上帝用亞當的一根肋骨創造了夏娃,因此亞當少了一根肋骨,他要找到夏娃并且在一起,由此解釋為什么男人要和女人在一起,他要找回自己那根缺失的“肋骨”。
關于婚姻幸福,有兩派觀點——個體論和過程論。個體論的主旨是幸福關鍵在于找到“對的人”,而過程論則認為幸福是互相的,在一個“你進我退,我進你退”的動態下形成的。在找另一半的人信奉個體論,愛情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如此愛情才甜蜜、婚姻才長久。英文里有個單詞Mr. Right,直譯是“對的人”,何為對呢?和他在一起,幸福美滿,那他就是“對的人”,所以個體論有點自我論證。這派的信徒會花大量的時間來等待那個“對的人”,或者不斷地“換”以驗證誰是對的人,換了10個男朋友的人基本上換到20個、30個。有人說過“有些人,跟誰在一起就開心;有些人呢,跟誰都會不開心”,很贊許這個觀點,因為烏鴉飛到哪都不受歡迎??赡苣愀淖円稽c,或變下溝通方式,他就是“對的人”。
另外,要找另一半的人,多半有完美主義傾向,一半再加另一半,就圓滿、完美,他們希望對方是“為我定制的”,是完全契合我的,他會明白我說的每一句話,會讀懂我的每一個表情,最好口還沒張開就知道我要說什么,他能讀懂我的喜歡、回避我討厭的東西,如果吵架了、吼我了,就是不愛我了,就不是我的Mr. Right,總之我是沒有錯的,一切錯都出在“你不是我的另一半”。
完美主義傾向的另一面就是喜歡改造對方。齒輪咬合不好,工程師確實是會拿出來打磨打磨,讓零件更加契合。但如果對人也用這種方式,則通常會演變為痛苦之源。改造之前,需要先樹立標桿,“你看隔壁老王的BMW多大氣”、“你大學室友都升處長了”,“我小學同學她家在深圳灣剛買了一套房”、“我閨蜜生日他老公送了一個Dior香水”……下半句的意思“我們家是HAVAL”、“你還是副科級”、“我們才這一套”、“你是不是忘了送我禮物”,再下一句“你要想辦法多賺錢”、“走動走動,爭取爭取,努力努力,要晉升啊”、“我們也再買一套的,你去想辦法”、“男生不光要賺錢養家,還要體貼浪漫”。改造對方,還常常在自己的不善長的地方去要求。我不主動,所以你要主動;我有點自卑,所以你要自信、大方;我待人接物不好,所以你要八面玲瓏;我路癡,所以你要方向感要好……被賦予很多期許“另一半”其實會很累的。
想找另一半,多數是傾向互補型的,他們容易被有強烈相反性格特征的人吸引,內向的男生喜歡外向、活潑的女生,學習好的乖乖女喜歡放浪形骸的壞男生。精神分析的話,這可能是因為不接納自己,覺得自己存在殘缺,所以需要找另一個人彌補。抑或,自己某些方面不敢表現、不敢提要求,而有人大膽表現、“敢要敢愛敢恨”,在一起會間接滿足對這些的渴望。
如果是找“人生伴侶”呢?伴侶,最先聯想到的是旅行時的同伴。人生漫長幾十年,路上的風景很精彩,我們想找一個人一起共同度過,分享快樂、分擔困難。自己已具有獨立的完整人格,不會苦尋“另一半”,不會覺得沒了誰都會活不下去,人生的色彩就從此暗淡。
找伴侶的人,把人生看作一次長途旅行,一個人會很快樂,擁有伙伴則是別樣的快樂,他們認同幸福的“過程論”,不會說和誰出發就決定旅途是快樂還是不快樂,每一段風景都需要認真欣賞,每一天的生活都需要用心完成。誰都會犯錯,誰都需要幫助,誰都有專長也有弱項,攜手前行可以走的更好更遠。爭吵了我們就事論事,先退一步,想想怎么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不至于把問題歸因于人本身有問題。若是最后兩人不能相處,也會“好聚好會”,哪會有什么記恨和憤懣。
找伴侶的人,一般不會有不切合實際的浪漫想法,月有陰晴圓缺、手指有長有短,關注的是一路上是否歡聲笑語,是否心扉敞開真誠相待,是否兩人相互提攜不斷獲得成長,彼此是否為了對方會退讓、妥協和改變。完美是一種終極靜態,可能很美,但不決定著內心真實的點滴感受。為什么要求對方“進步”,以愛之名?我們是看風景、享受過程,改造對方是必要條件嗎?倘若能一路牽手幾十年,我們都會有很大變化,那是自發的、不自覺的,漸進的。
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好的婚姻,是成就對方的同時,也成長了自己”,太對了,一起去旅行,他到底了目的地,自己也到達了。期間也許有遺憾,但愉快更多地被記住和回憶;也許有挫折和阻攔,但我們最后克服了它們而通過各個階段、節點。明天太陽一升起,茶米油鹽就要共同面臨,我們是不是和一個相似的會更好的處理呢?如果一個無辣不歡,而一個喜歡清水淡鹽,這三餐都會是“to be or not to be”大問題,兩人都會很累。因此,找伴侶的人,更喜歡和相似、相近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