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大潮的逐漸火熱和興起,影響了生活的各個行業,服務業,制造業等,也就包括了餐飲業。也就出現了人們所關注的“互聯網餐飲”,十三妹也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書籍看過各種人士對傳統餐飲和互聯網餐飲的各種分析,或許每個人的經歷不一樣,因此每個人的理解也就不一樣,也就有著很大的區別。
什么是餐飲的互聯網思維呢?結合自己的理解交流一下?
1:產品的極致思維:我想產品的極致思維提到蘋果手機、喬布斯大家就很容易理解產品的極致思維,打造一款可以讓用戶尖叫、出乎意料之外的產品,讓用戶熱愛產品同時也讓用戶從你的消費者變成最求你、喜歡你的粉絲。
2:用戶思維:可能有一人也看過小米之前說的“互聯網思維”,自己也總結了結合實際情況分析?;ǜ嗟男乃既チ私庥脩?,有更多的機會可以親身體驗、參與到整個過程,讓用戶也感受到自己也是被重視的,也是VIP。當用戶真正和企業融為一體的時候,這或許就達到了營銷的最高境界了。
3:創新思維:把用戶和自己做一個未知的轉換,這個時候,當你換位置的同時,你可能就可以更容易發現,你需要的是什么,你現在的需求是什么。
4簡約思維:為什么我們每次去一些大排檔、餐廳消費的時候,當服務員問需要什么菜品的時候看著菜單的時候,感覺很吃力,要么就是看一通都不知道什么事特色??如果仔細分析。這就涉及到一個簡約、簡潔。當你太多產品的時候,就從一定的角度增加了用戶選擇的時間也增加了用戶的選擇的成本。更不要書一些有選擇困難癥這些用戶來說。因此,理解簡約思維、簡潔思維重要可想而知。因為這些并不高大上,他們就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最近新崛起的一個號稱要做中國星巴克的網紅茶飲品牌——“喜茶”。在刷遍我們的朋友圈后會不會也如同像雕楠牛爺等一樣,如彗星般迅速消失?
「連鎖案例」互聯網+餐飲 如何打破傳統思維?
問題的結果不得而知,需要交給時間,但“喜茶”這個案例為什么今天值得被我拿出來做分析呢?是因為在整個中國的“消費升級”大趨勢下,“喜茶”做到了上面“前輩”們通通都沒做到的一點——突破了單一的用戶圈層(如,互聯網)。
“喜茶”的火,并不是某一小眾圈層的“自嗨”假象,而它所處的這個品類、模式、以及當下消費觀念的迅速變革,都使得茶飲領域有出現下一個“星巴克”、“肯德基”的巨大想象空間。
這一切,都使得資本市場趨之若鶩。
下面我將分別從資本、模式、趨勢與消費升級等角度切入——深入解析新晉網紅“喜茶”備受熱捧的原因。
一、資本熱捧的原因
在消費升級浪潮的推波助瀾下:
2016年7月14日,京東劉強東個人5億元A輪投資因味茶,奶茶妹妹代言。
2016年8月22日,IDG資本聯合知名投資人何伯權,共同投資喜茶金額超1億元。
2017年春節前,奈雪の茶獲得天圖資本過億元投資。
2017年3月8日,抹茶食品品牌“關茶”完成千萬級人民幣Pre-A輪融資,由峰瑞資本投資。
2017年4月,香港美亞投資斥資1億美金與臺灣一點點奶茶共同設立亞洲總部。
同年,臺灣六角國際投資了2016年才進入大陸市場的茶飲品牌8botea。
一年時間內,茶飲行業融資金額合計超13億元之巨。
要知道混跡資本市場的都是一群最敏感最富有冒險精神的動物,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內13億多真金白銀擲向茶飲領域,這必然不是空穴來風。
一、復合增長率
根據7月3日,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茶飲料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從2007年起我國茶飲料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期,幾乎每年以30%的速度復合增長。
這份分析報告一披露,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在宏觀增速6.9%的中國市場上,千億級別的茶飲市場還能保持年30%的復合增長率才是吸引風險投資蜂擁而至的根本原因 —— 因為資本市場通常傾向于進入天花板高且高成長性的領域。
二、可復制性強
資本青睞茶飲領域,還有一點原因是:飲品容易標準化、sku很少,而且口味還是比較穩定的,沒有太大的地域性差異。
1.標準化
標準化是餐飲品牌能否大范圍擴張的基礎,這也是為什么肯德基能夠做到全球擴張,而中餐館大多只能獨守一店的原因。
中餐館高度依賴“廚師”的手藝在支撐,而我們都知道手藝這玩意是沒法“標準化”、沒法速成的,而廚師又是整個市場上的“稀缺資源”,做不到“批量生產”、招聘,所以即使中餐館口味再一流,受制于廚師資源也沒法做到批量復制、迅速開店擴張。
我們從這個角度看,也就可以輕松理解為什么“火鍋”可以火遍大江南北,而粵菜、浙江菜等菜系無法做到大規模擴張了?!?因為“火鍋”這玩意,人人都是自己的廚師。
2.口味差異
品類決定品牌未來到底能長多大,天花板在哪里。
對于飲食行業的企業說,品類目標受眾的多寡,是決定這家企業能做到多大的關鍵,而影響目標受眾多寡的核心原因就是——口味的統一性。
北京人的“豆汁”,只有老北京喜歡喝,所以它出了出北京城是沒有生存的土壤的。
山東人的“煎餅卷大蔥”,除了東北人估計所有人都覺得“嗆”得慌。
八大菜系里為什么只有川菜能夠做到席卷全國?還不是因為辣味的統一性掩蓋掉了其他的味覺,降低了對食材新鮮度的要求與制作口味上差異,所以才能迅速席卷全國。
而回到茶飲這一個類目,它則完美地規避了一這點。因為茶飲品的消費者口味是相對穩定的,沒有太大的地域性差異性,所以風險投資看好它有“做大”的可能性。
「連鎖案例」互聯網+餐飲 如何打破傳統思維?
三、盈利能力
行業復合增長率是大基礎,而具體品類的盈利能力也是資本關注的核心。
我為了這篇文章,專門去抽調了市面上這些偉大的消費品公司(可口可樂、星巴克、肯德基等)的盈利數據,驚訝地發現這些在全球范圍內成長起來的消費品公司,他們的市值和盈利能力與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京東等互聯網大公司相比并不遜色。
雖然消費品公司往往需要更長的成長周期,但也不失為一樁值得投資的好生意,尤其是在這個資本寒冬當中,新消費品的機會(中國的星巴克)就顯得更加值得把握。
這也難怪,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資人——巴菲特先生,也化身可口可樂鐵粉,一直持有可口可樂的股票29年,都絲毫不變心、不拋售。
四、成長周期與抗周期性
大多數人的固有印象認為品牌是個慢生意,缺乏純互聯網項目的爆發式增長。但是,當我們研究了過去15 年里快速崛起的新興品牌后發現,它們的成長曲線隨著越來越透明、扁平化的線上渠道,以及裂變式的社交化傳播,正在變得越來越陡峭。
也就是說,在移動互聯時代,一個新品牌的成長速度已經今非昔比,打造一個新的消費品牌已經不再是大家固有印象認為的慢生意了。
從更長線來看,由于天然的抗周期性消費品公司可以在經濟蕭條時依舊保持穩中有升的態勢?!?畢竟,即使資本寒冬來了,你可以不去旅游、不去購買奢侈品,但是你總不能不吃飯吧?
五、變現模式清晰
另一個角度,移動互聯網所帶來的一波完整的商業模式創新基本已經飽和,而下一代技術驅動的新商業模式還沒有出現,在缺口處投資人放眼望去,新消費進入視野。
因為,移動互聯網這一波商業周期發展到現階段,線上流量都變得非常貴,這時候風險投資都會傾向投資變現效率最高的產品形態(如:直播、共單車、知識變現 或者 線下的喜茶、便利店等等),因為有直接的變現模式的項目會降低投資失敗的概率。
方方面面 常溫料理包采用巴式消毒(高溫殺菌)在121度以上的高溫下將肉制品內細菌殺死,抽真空并后再放入特制的耐煮、微波PET袋內密閉封口,這種制造工藝具有原食品的營養、美味外,更具備方便、健康、衛生、實惠的好處。是城市無明火廚房、中式快餐標準化,中式快餐連鎖,以及中式快餐快速擴展,保證口味品質等方面具有劃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