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做一個初步的總結,作為系列第一部分的結束。
一、內在自我的概念
前面的系列文章說了很多,其實都是在講一個人的內在,比如提到能量、認知、需求、情緒、意識、動機等等。
內在是什么?內在就是一個人的自我(self)。
一個人為什么記不得二三歲之前的事?因為自我意識沒有發展起來。到了一定年齡后,就具有了自我意識,就要在心理上穿上外衣,不能赤裸裸的面對世界。亞當夏娃吃了智慧果以后就發現了這一點,所以要穿衣遮羞。披上外衣的過程就是建立自我的過程,俗稱社會化。
一個人的存在,首先需要在心理上存在,心理存在就是形成內在自我。前面在情緒的小我里提到小我與理性我。自我的形成,就是小我和理性我的發展與形成過程。如果從小是在恐懼等負面情緒、負面信念環境下長大,那么小我就會超過理性我進入心理結構,自我就呈現出負能級狀態。如果是正面情緒和信念環境下長大,理性我超過小我,那么你的智力結構壓過心理結構,就會呈現出理性、正能級狀態。
這里引入了心理結構和智力結構兩個概念,它們是內在自我的兩個維度。心理結構對應小我,智力結構對應認知(認知結構,思維能力)。認知,是智力結構,認知層次決定了智力/思維水平。小我,是心理結構的主體,負面信念負面情緒的載體。心理結構包括什么呢?一個人的潛意識、本能、性格特征、情緒、情感及價值偏好等。
小我強化了,心理結構大于智力結構,人就表現得情緒化。認知層次高,智力結構大于心理結構,人就表現得理性。
說一個人心理強大,其實是說內在自我的理性部分的強大(理性我的強大)。
二、內在的改變
在這個模式下,人的行為邏輯是什么呢?
動物的行為模式是“刺激----反應”。而人的基本模式是“刺激---判斷---反應”,如果判斷直接用心理結構替代,就是系統1自動化的應激反應,如果經過大腦的智力結構判斷再去反應,就是系統2的理智思考后的反應。
而現實的情況是,智力結構弱(認知低)的情況下,外界刺激會直接穿透你的智力結構,直接到達心理結構,大腦會自動調用能耗低的模式去應對。一個人對一件事的反應,如果用心理結構直接應對,那么,他必定是情緒化的、本能化的、動物化的。
因此,小我狀態的人與理性我狀態的人有很大的區別,區別在哪呢?
小我的認知不夠,使得人容易受外界影響,屈服于社會價值排序。而理性我因為用邏輯自己說服自己,信念強大,更能展現真的自我,不會被社會價值排序所左右。
介紹一下石勇老師的社會價值排序,其定義是:
社會從來都是狗眼看人低,有一套根據金錢、權力、地位、出身、文憑、容貌、名氣、榮譽等來劃分一個人牛不牛、高檔不高檔,并給大家排好高低不同的位置的評價標準。比如白領比農民工高檔,老板、富人又比白領有心理優勢,名校畢業生比普通畢業生厲害等等。
這不是社會變態,而是天經地義。
這個游戲的真相是:人與人的內在無法直接比較,身外之物可以比較。于是,就用身外之物的比較代替人的比較。它是一種心理食物鏈: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就是社會心理的秘密。
所以,內心弱小、能量低的人,會用社會價值排序中的其他人的眼來看自己,而不會用理性我去認真反思自己。小我為主的自我稱為假自我,理性我為主的自我稱為真自我。
認知提升,就是一個不斷弱化小我,持續強化理性我的過程,從情緒人走向理性人的過程,從嬰兒走向成人的過程。
所以,一個人要改變,就是改變內在,真正的改變一定是發生在內部的自我部分。改變什么呢?提升認知,讓理性我超過小我。當外界刺激發生后,首先經過智力結構的理性我,判斷后再做行動。
三、總結
針對人的行為與內在動機關系,總結本系列第一部分的內容,用一張圖說明內在的行為邏輯:
一個概念:內在自我,包括心理結構和智力結構(小我,理性我)
一個模型:社會價值排序
一個方向:用認知提升來弱化小我、強化理性我
一個邏輯:內在自我與行為的邏輯
專題系列文章:
系列1:基本行為模式
系列2:意識能量層級
系列3:關于情緒
系列4:情緒之小我
系列5:關于信念
系列6:認知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