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對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些人能意識到負面情緒對自己的限制,但也有很多人意識不到自己被情緒所控制。在前面我們提到,不好的習慣一般就是負面情緒化而形成的。如果要讓自己真正發生改變,突破現狀,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能力。
一、情緒是什么
情緒是什么?這也是心理學家一直在研究、爭論的領域。一般認為,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產生的對外界事物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
這個定義太學術,翻譯成普通話就是:情緒是現實與期待之間的差距(情緒 = 現實– 期待)。
現實高于期待,就會產生高興、激動的情緒。現實低于期待,就會產生失望、沮喪、憤怒的情緒。
期待是什么?期待是一種需求,來自于人的信念和認知。比如,你期待孩子考試好,是因為你認為孩子日常學習還不錯。一旦考試不好,現實與期待產生落差,你的情緒就來了。
小貼士:很多男生為女朋友起伏不定的情緒所困擾,感覺無所適從。其實,因為她有期待,你沒有滿足。期待什么呢?女生信念里對男朋友的定義一般是溫柔、浪漫、體貼、有趣等等。你沒有這些行為,不滿足她的期待,自然就有情緒。所以,解決思路是,你要給她小禮物表示浪漫,要給她適當的擁抱表示溫柔和愛意,噓寒問暖表示體貼,制造一點意外驚喜或刺激體現有趣等等。一句話,你要能覺察到她的情緒變化以及背后的期待,并做出適時恰當的反應。
二、情緒是與信念認知相伴而生的
信念是什么?這里先給出一個通俗解釋:是你相信的東西,是你認為XX就是那樣的。信念來自于認知,本質上是一種認知(后續專文聊聊認知)。
美國心理學家沙赫特和辛格認為: “情緒的產生源自于人的認知經驗. 認識對于情緒的產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他們做了一項實驗:選擇兩組大學生作為實驗樣本,并為他們注射腎上腺素,這種藥物能引起人的情緒反應,但實驗員只告訴學生給他們注射的是維生素。接著令其中的一組學生置身子快樂的情境當中,另一組學生則置身于憤怒的情境當中。結果發現,那些處于快樂情境中的人認為自己的情緒是快樂的,而處于憤怒情境中的人則認為自己的情緒是憤怒的。從生理上來說,這兩組學生注射了相同的腎上腺素,應該產生相同的生理反應。結果卻顯示兩組學生的情緒感受明顯不同。由此可以證明,人的認識不同會導致情緒的不同。
因此,換一種說法就是,情緒源自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評價。當人對客觀事物的看法發生改變時,人的情緒也會隨之變化。比如小時候,我們覺得過“六一兒童節”可以玩、可以得到獎品(期待),是一件快樂的事(信念/認知),于是我們就會感到高興(情緒)。長大后,我們覺得過“六一兒童節”是一件麻煩的事(信念/認知),于是六一那天我們就會感到煩惱(情緒)。人是在不斷發展變化著的,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物發生認知改變時。這個人在面對這件相同的事物時情緒也會表現得截然不同。
一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是情感。舉個例子: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種情感,超越情緒,是中國文人對人生、存在的一種感慨,是一種人文情懷的體現。當陳子昂表現出這樣的情感時,他也許有些傷感的情緒,這與他的心境有關,但情感超越了情緒,是一種感情。我們常說情感寄托,不會說情緒寄托。
三、情緒分類
情緒有多種分類,一種分類是:與生俱來的“基本情緒”和后天學習到的“復雜情緒”。基本情緒和原始人類生存息息相關(喜、怒、憂、思、悲、恐、驚),復雜情緒必須經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才能學習到(如嫉妒、慚愧、羞恥、自豪等)。
對改變來講,有用的分法是: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或者是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這兩種情緒分別對應:愛和恐懼。愛帶來正面情緒,恐懼帶來負面情緒。
在意識能量層級里,我們可以看到,200以下的能級都是負面情緒,重要的原因就是源于內心的恐懼。200以上的高能量都是由積極情緒引發的,或者說高能量帶來積極情緒。
四、總結
為什么要研究情緒?因為情緒是人類行為的觸發器。無論正面還是負面的情緒,都會引發人們行動的動機。情緒的產生又與人的信念/認知密切相關。
要真正讓自己改變,就要管理好負面情緒。如何管理情緒?首先是覺察與自我分離,其次是期待管理,第三是內心談判。在后續整體邏輯框架搭建完成后我們再闡述具體的策略。
一個公式:現實– 期待 = 情緒
兩個觀點:(1)期待來自于信念和認知;(2)情緒會產生動機。
兩類情緒:積極情緒-消極情緒(正面-負面,愛-恐懼)
專題系列文章
系列1:基本行為模式
系列2:意識能量層級
系列4:情緒之小我
系列5:關于信念
系列6:認知是什么
系列7:內在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