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說到情緒。情緒對我們影響很大的是負面情緒,情緒管理本質是對負面情緒的管理。負面情緒都有哪些呢?這篇主要說一下極易引發負面情緒(或者說負面情緒的載體)的小我。
一、小我
有一個被心理學經常提到的詞是:小我(ego)。很多文章描述小我是我執,內在的自我(self)。它指的是小我極力膨脹我們人性中自我的一面,直到變成了我們注意力和一般活動的重心。因為小我的緣故,我們把自己看成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事情都圍繞著我們運轉,唯一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這種內在小我的膨脹,演化到一個不正常的狀態——從童年時期最早的自私(egoism)行為開始,到隨后社會中持續的自我主義。
《當下的覺醒》說:“小我是由思想和情緒組成的,你從一連串的記憶中獲得了對自己的認同。”?“多數情況下,當你說‘是’的時候,是小我在說話,而不是你……”?“你是無法戰勝小我的,你所能做的就是與小我建立良好的關系,讓它最后能回到朋友的角色中。”
關鍵之處在于,“小我喜歡針對旁人和生活情境進行批評抱怨,并制造痛苦。”?這就是負面情緒的一種來源。
永澄老師描述小我的內容,挺經典:
剛剛出生的孩子,小我沒有發展起來,所有都是積極主動的,比如刻意訓練,從來不害怕失敗,從來不會生氣。等到2、3歲左右,一個基于恐懼,不斷分裂成2個狀態,小我、理性我。小我好像小狗一樣,自小就牽著它,和它一起都在長大;小我有很多東西去喂養它,最喜歡的食物就是由恐懼形成的各種各樣情緒(生氣、害怕、失望、擔心、郁悶、難過、怨恨、悲傷),用各種各樣的不安全感去喂養它,它就開始不斷地長大,當父母不成長的時候,父母更容易把這種思維方式灌輸給孩子,小我會快速吸收負面能量、負面情緒去長大。
二、小我的表現形式
小我深藏在內心,在外部表現為常見的12種形式。
(1)沒有充分感受事物
我們在小時候還沒有學會語言之前,在遇到很強的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就被斥責不可以哭,不能去感受情緒,從小受限制,然后成為自己的習慣。在我們逐漸長大的過程中,我們不再去感受,因為認為感受就不理性的,以各種理由去抵制,這樣負面的情緒還會停留在身體當中,就像一堆包袱,我們每天都在背著,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要解決情緒問題,就是要充分的去感受,覺察。這是自我突破非常關鍵的一步。
(2)忽略自己的直覺
我們不愿意去感受,因此我們只相信自己的理性。然而,世界上很多事物(例如手機、電腦、藝術品等)在還不存在的時候,就是由于某個人在直覺中有了靈感,然后他們把這些事物創造出來。選擇和誰結婚、購房、選擇工作、商業上的重大決策……人們幾乎每一項重要的選擇都需要依靠直覺而非理性。
(3)指責/評判
我們幾乎都是在指責、評判的環境中長大,指責社會、指責他人、指責自己。指責他人其實100%是我們不愿意去感受我們自己內在也存在被指責的事物,因為當我們指責他人的時候,我們自己會感覺舒服一些。
事實上,“當我指出你的缺點時,就是在暗示我沒有這樣的缺點,所以我比你優秀。”抱怨就是自夸,沒有人會喜歡愛吹牛的人。
世界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所指責的內容其實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反映出我們自己的問題,而跟我們指責的對象沒有關系。接納這些內容,讓自己不斷成長,并從中獲得價值,這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4)逃避當下
我們經常活在過去的回憶,或者未來的夢想中,而不愿意面對當下的現實,因為現實讓我們痛苦。有的人選擇酗酒,有的人選擇沉迷于網絡游戲……通過各種方式逃避感受情緒。事實上,只有當下是最重要的。從過去的痛苦中學習到經驗,從未來的夢想中獲取力量,然后覺察到當下什么是最重要的。
(5)從外界尋找自己
我們在剛出生的時候非常依賴我們的父母,甚至感覺到他們是我們的一部分。如果我們有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就感覺到“一些事物失去了”。有的人一生都在從外界尋找自己,金錢、名望、豪宅、事業、肯定、接納、尊重……以為沒有這些自己就是不完整的。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完整的存在,不需要從外面尋找自己。我們只需要向內尋求,我們的內在擁有成功、快樂的所有資源。
(6)誤把需求當成愛
如果愛我,就肯定我、送我需要的東西、陪伴我……其實這不是愛,而是需要。真正的愛是不帶有任何回報的期望,而是一種無條件的給予。我愛你,可跟你是否愛我沒有關系。我們的愛人、父母、朋友無法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沒有必要要求他們的愛。
(7)抵制變化
對于生活,我們總期望是沒有變化發生的,這其實是一種幻象,因為現實世界是不斷變化的。變化意味著我們需要面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我們想要有把控世界的安全感。擁抱變化、享受變化所帶來的不確定性。
(8)限制自我表達
我們很多時候不敢對別人表達自己,因為我們害怕被拒絕的感覺,害怕失去某些人對自己的認可,甚至不愿感受自己“登上頂峰”的孤獨感。事實上,人們總有可能會拒絕、嘲笑你。當我們敢于自我表達的時候,我們會感受到來自自己內心的力量、勇氣和創意。
(9)強迫結果
我的想法、我的意圖、我要的結果……當我們執著于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我們就是在強迫結果,我們只依賴我們的理智。其實,當我們勉強促成一個結果的時候,真正的答案卻是需要更多的時間才會出現。答案在該來的時候就會來,在還沒有答案的時候,我們要做的是等待清晰。
(10)排斥他人觀點
當我們太排斥他人觀點,我們就聽不到他人,身邊就很少有愿意對我們說真話的人。所以我們需要發展自己開放的意識,考慮他人的觀點,愿意接受他人的觀點。當聽到別人的觀點的時候,留意自己的反應。
(11)制造解釋/講故事
我們經常依據自己的經驗做出解釋,但是對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出的解釋可能是不同的。因此解釋經常不等于事實,問題在于我們經常把解釋當成是毫不懷疑的事實。
(12)過度反應
在極度的情緒反應時,我們會喪失我們自己是誰的感覺,當我們在情緒當中的時候不要做決定,因為這種決定往往是基于故事的表達,不是自己真正的愿望,往往最后讓自己感到遺憾。
三、總結
小我的12種外在表現,其實表現了五大特征(永澄老師總結):自我保護與強化,推卸責任,逃避現實,簡化思考,自我放棄。
這些小我的表現讓我們極易陷入負面情緒中,負面情緒帶來自我弱化的動機需求,使得我們的行動沒有效果沒有力量。成年人如果被小我控制,那就是巨嬰。
管理情緒,就是與小我更好地相處,采用的策略就是上篇提到的覺察分離、期待管理、內心談判。即當自己有負面情緒產生后,不管是通過動作、語言做出了反應,需要馬上覺察小我的負面力量,將小我分離出來。小我背后也是期待(信念和認知),通過小我的表現找出負面信念。期待(信念)背后是某種角色或身份的意象,需要調用內心不同的角色進行談判,讓內在的自我取得平衡。
一個觀點: 小我對應理性我,是負面情緒的載體或誘因。
五種特征:小我具有“自我保護與強化,推卸責任,逃避現實,簡化思考,自我放棄”的特征。
12種表現:小我的12種表現形式。
一個方法:情緒管理三步法:覺察分離,期待管理,內心談判。
專題系列文章:
系列1:基本行為模式
系列2:意識能量層級
系列3:關于情緒
系列5:關于信念
系列6:認知是什么
系列7:內在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