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背景中的心理動力學傾聽】
患者年近40歲,單身男性,由一位擅長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的精神科醫生轉診來做深層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
患者是教師,受過良好的教育,至今未婚;他告訴醫生他是被領養的,在他7歲的時候養父拋棄了家庭。患者的養母想方設法滿足他的需要,努力把他撫養好,但沒有成功。因為她總感覺自己做不好,不清楚應教他什么,而且她對患者很依賴,令人室息。患者說自己長期不愉快、對自己的成績不滿意,而且不能建立持久的關系。與女生的關系尤其讓他苦惱。他感到非常孤獨并渴望浪漫的感情。
經過幾次訪談評估,精神科醫生認為這位有良好內省能力、長期不愉快的男性在許多方面存在問題。患者明確自己愿望的能力明顯受損,他動用了很多防御,包括抑制在內,以防止意識到自身的攻擊能力。
精神科醫生推測患者的個性風格源自于他強烈的、潛意識攻
擊性愿望,這些攻擊性愿望主要針對的是已經拋棄了他的、想象中的親生父母、拋棄了他的養父以及不稱職的養母。精神科醫生也認為由于經歷了如此之多的被拋棄和失敗的養育,患者一直害怕遭到別人的拒絕,所以在任何關系中他都會保持著一定的距離。
在患者描述他能回憶起的、過去這些年來與別人建立的關系中便體現了這一特點。他從來沒有過親密的友誼、浪漫的感情甚至是與同事的親密關系。他的自體感很脆弱,盡管他學業一直很成功,最后成為了一名教師,但他總是會預期自己在職業上會遭受失敗和拒絕。事實上,雖然他感到與人聯系非常少,但有證據表明他的同事們會很珍視與他交往的機會。
令精神科醫生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患者具有的兩個優勢,即他的理智和內省力。這兩個優勢還有他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尋求幫助的真誠,表明了他應該嘗試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精神科醫生知道,患者所具有的特征會在治療中滲透到移情反應里:他預期患者會保持距離、缺乏信任,最終當他們的關系快要變得親近之時患者會因感受到威脅而想放棄治療。精神科醫生也意識到患者有力量的原因尚不清晰:即為什么他如此有理智和內省力?在開始的時候如果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會很有幫助,因為這樣的洞察更有可能形成對預后的判斷。盡管一切還都是未知的,但患者的優勢已經是顯而易見了。
于是精神科醫生推薦他做治療,患者欣然接受。治療幾乎剛一開始便陷入了困境。患者一個勁地抱怨精神科醫生對他幫助不夠。他表現出了心身癥狀腹痛、頭痛和背痛,沒有
一樣會經談話治療得到緩解。患者所接受的談話治療每次訪談持續50分鐘,每周3次。不久,患者即表達了他的想法一打算“放棄這種毫無價值的治療”。精神科醫生每次訪談都提心吊膽的。他發覺自己希望患者別再來了——希望患者放棄治療。不過,由于他是受過良好訓練的心理動力學治療師,他知道應該將治療中這種強烈的
相互具有的早期體驗視作來源于:患者努力在咨詢室內重新創建他的心理世界;患者在向心理治少療師展現他內心世界的圖景。他知道應該從移情的視角檢驗患者對他的感受,而他對患者的感受也應作為反移情來看待,視作能幫助他了解患者生活經歷的一系列情感體
驗。
因為精神科醫生知道患者在他們的關系中塑造了他內心世界的圖景,而且為了有利于治療的進展,必須向患者解釋有可能正在發生的事情。精神科醫
生相信,如果他斷言自己知道正在發生著什么,定會讓這位思維續密的患者感到很可笑,不過,他仍希望自己真誠地去接近患者內心世界的努力不會讓患者有這樣的感覺。因此,他對患者解釋說,在患者那
么小的年紀就經歷了如此多的被拋棄和失望,致使他在與別人建立關系的時候,絕對不敢信任和期望他們會對自己忠誠以及在對他們有需要的時候會得到滿足。治療師補充說,由于這些經驗發生在患者語言發展尚不成熟的時候,所以他經常會采用軀體表達的形式。這就是他的許多主訴都是些心身癥狀,并且在談話治療沒有立即緩解這些癥狀時他會如此失望的原因。患者將治療關系體驗為他曾體驗過的關系,也就是作為一個被拋棄的幼童曾經體驗過的關系:事實上,他已經拋棄了對治療的希望!
接下來,精神科醫生發現患者的治療動機很強,他可能會將自己一開始的呈現——在咨詢室內構建出他的內心世界———視作一種創造性的、潛意識驅動的努力,以便讓他的心理治療師了解他曾經的內心世界,了解這里面的一切。精神科醫生解釋說,患者已將他對被拋
棄的恐懼以及在自己需要時不會獲得幫助的信念投射到了治療師身上。并且,通過他對待精神科醫生的這種方式,患者一直嘗試在精神科醫生心里引發一種無助感,讓醫生感受到患者曾經是多么無助。
在接下來的解釋中,精神科醫生告訴患者,由于他很懼怕失望,所以他的這些感受出現得迅速且強烈。然后他進一步解釋,他們兩人心靈的相遇并在此基礎上二發展出處理這種強烈關系的方法非常重要,患者會從中得到幫助。精神科醫生也講明了他對移情的看法,移情是:所有人都具有的、在世間定位自己的方式,它受潛意識的驅動以記憶中的或被壓抑的過去體驗為模板構建出當前的體驗。
患者認為精神科醫生的話很有道理,這讓醫生更確信他們的治療在正確的軌道上進展。精神科醫生認識到,在治療中通過心理動力學傾聽,他形成了對患者的假設,包括患者在治療關系中的愿望恐懼和防御,以及精神科醫生本人成為了患者心中的移情人物。他也意識到,患者脆弱的自體感決定了醫生必須對患者做出迅速回應
以避免患者由于無法忍受痛苦而從治療中逃離。他和患者需要牢記,當患者有這些體驗的時候,對它們進行討論非常重要。這會更有效地讓患者感到,實際上他們的關系會持續下去而且他也不會被拋棄。患者可能將治療師體驗為會拋棄他的人,而已形成的策略是要去探索患者的這些體驗。精神科醫生決定盡快探索這些體驗不讓這種恐懼繼續滋長,對信任感更強的患者也同樣如此。精神科醫生知道,在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中讓患者安心的最好方法是積極預測和檢驗患者對治療關系的不穩固感覺。
治療持續了4年之久。隨著患者的改善和他對自身理解的加深,他能夠越來越長時間地忍受那種強烈的、對被拋棄的移情性恐懼。在治療成功結束時,他能夠在必要時提醒自己令他失望的早年生活對他的影響有多大。他還訂了婚,并能夠與朋友和同事建立起親密
的關系。此外,與親密的人(包括他的未婚妻)在一起時,他能容忍分離和不同意見,不會因為分離和意見不同而感到崩潰:他更有能力體驗恐懼,也更堅信生活還將繼續。并且,他已很少體驗到那種他現在認為是過度強烈的被拋棄感,而在心理動力學治療之前,這是他生活中很有特征性的體驗。
患者重新建立平衡的一個關鍵要素是他讓自己安心的能力,這例證了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真理。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不是靠魔法進行工作的。很大程度上,它之所以有
效是因為患者在心理治療情境中學會了從心理動力學視角傾聽自己、更加全面地思考自已、更多角度地評估他正在經歷的體驗,并對自己的體驗提供解釋,所有這些對于維系心理的平衡都是必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