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 邊義老師
格律詩拗救(1)
本句自救
格律詩基本技法:拗救(1)本句自救。
近體詩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稱為“拗”,有拗有救,才為不病。就是說,按標準句式,這個字該用平聲的,你用了仄聲,“拗”了,那末在本句或對句相應的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字,這就“救”過來了,這叫仄拗平救。若是該用仄聲的字眼上,你用了平聲,那就在本句或者對句的相應的該用平聲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叫平拗仄救。用調節平仄聲的方法,使詩句出現新的和諧,這種方法“拗救”。拗救基本方法有兩種: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對句相救。
本句自救,就是在一句之中,上個音節該用平聲的字眼上,你用了仄聲,仄拗了,就在本句下個音節另一個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這就平救過來了。或者上個音節該用仄聲的字眼上,你用了平聲,平拗了,就在下個音節該用平聲的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就仄救過來了。
對句相救,就是在一聯之中,出句該用平聲的字眼上,你用了仄聲,仄拗了,就在對句該用仄聲的字眼上,換個平聲,這就平救過來了。或者出句該用仄聲的字眼上,你用了平聲,就在對句該用平聲的字眼上換個仄聲,這就仄救過來了。如果對句拗了,出句也是用同樣的方法來救。
在前人近體詩中,常常出現一聯之中,既有本句自救,又有對句相救,形成本句自救與對句相救的復合,這叫作一拗雙救。
拗救有條規矩,叫作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現在分別介紹如下。
(一)本句自救
有兩種大拗是必須救的。
第一種是救孤平。前面講了孤平是詩家之大忌,也是大拗,是必須救的。若是你作詩時,用乙2句式(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的第一字,?或七言的第三字非用仄聲字不可,那怎么辦?有辦法:可將五言的第三字,或七言的第五字,該用仄聲的,改用平聲,這就把孤平救過來了。這種救法,五言叫作一仄拗三平救(簡稱一拗三救),七言叫作三仄拗五平救(簡稱三拗五救)。下面舉例說明之。
五言一拗三救:
恐驚天上人(李白《夜宿山寺》)
仄平平仄平
這句恰在第一個字(頭節上字),該用平聲的字眼上,用了仄聲“恐”字,若不救便成了孤平句。于是就在本句第三個字(腹節上字),該用仄聲的字眼上,用了平“天”字,這就把孤平救過來了。又如:
北風江上寒(孟浩然《早春有懷》)
仄平平仄平
這句的頭節上字該用平聲,而“北”是仄聲,為避免孤平,就將該用仄聲的腹節上字,用平聲的“江”來救。
不是說“二四六分明”嗎?可是在近體詩中的乙1句式(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該用仄聲的偏用平聲,成了:平平仄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仄,恰恰在重要的節奏點上平仄不合,乃至句中音節相間,聯中句間音節相對,詩中聯間音節相黏的規則統統不管。這似乎大大違反了平仄規則,成了平仄上的特殊形式。這種形式五言稱之為四拗三救,七言稱之為六拗五救。拗者,不順也,違反常規也。可是這種五言的第四字該仄而平,第三字該平而仄,七言的第六字該仄而平,第五字該平而仄,在前人詩中屢見不鮮,乃至科舉考試的試帖詩,也容許用此種句式。這種特許犯規的句式,用的人多了,公認為合轍的句式,也難稱其為“拗”了,故王力《漢語詩詞律學》中稱之“特拗”。
“特拗”例句:
五言:
仍鄰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李白《渡荊門送別》)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誰能共公子,薄暮欲俱還(杜甫《奉陪鄭駙馬韋曲》)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七言: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詠懷古跡》)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游人(白居易《邯鄲至夜思親》)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種“特拗”句式,多數用于尾聯的出句,成為唐宋詩人的一種時尚。用于其他聯的出句也有,但較少。現代人作舊體詩,也常用這種句式。
魯迅詩:
華顛萎寥落,白眼看雞蟲(《哀范君》)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歲暮何堪再惆悵,且持卮酒食河豚(《無題二首》)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毛澤東詩:
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喜聞捷報》)
平平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我欲因之夢寥廓,芙蓉國里盡朝暉(《答友人》)
仄仄平平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送瘟神》)
仄仄平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用這種本句自救方式,必須注意的是:五言的第一字平聲,通融不得;七言的第三字平聲,通融不得。一般不能把五言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平仄平仄;把七言的仄仄平平仄平仄,通融成仄仄仄平仄平仄。如果這樣通融,五言成了平仄間等,七言三仄當頭后面又平仄間等,吟第二種是錦上添花式的本句自救。在前面介紹的律式表中,平仄可以通融的字眼,一般無須拗救。可是許多人在作詩時,有意無意間,造成了拗救的局面。這樣,在聲調上更和諧,節奏更鮮明。例句如下:
1.第一字該平而仄,第三字該仄而平。
鏡湖流水漾清波(李白《送賀賓客歸越》)
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只研朱墨作春山(魯迅《贈畫師》)
曙光初照演兵場(毛澤東《為女民兵題照》)
2.第一字該仄而平,第三字該平而仄。
亭脊太高君莫拆(白居易《高亭》)
商女不知亡國恨(杜牡《泊秦淮》)
心事浩茫連廣宇(魯迅《無題》)
班竹一枝千滴淚(毛澤東《答友人》)
這種本句自救只限于七言的甲1、甲2、乙1三式,若用于七言乙2式就成了孤平句了(平仄仄平仄仄平)。起來拗口,聽著不順。
2022.03.19 舞蝶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