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詩中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格律詩中出現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補救,稱作"拗救"。拗救的方法,分為三種。
七絕的平仄關系是在五絕上發展起來,就是在五絕四種基礎平仄格式前面加上兩個字即可,比如五絕的“仄起仄收”格式:“仄仄平平仄”,根據平仄相替的原則,在前面加上兩個平音發聲的字,平仄變成“平平仄仄平平仄”,就是七絕的“平起仄收”格式。
所以,我們討論拗救一般拿五絕的格式做例子,能夠看得更清楚,因為七絕那兩個字是后添,完全可以根據五絕的平仄進行調整,所以七絕的拗救格式和五絕完全一致。
還是先普及一下平仄基本格式吧,否則的話也講不清楚拗救。那些對平仄鄙視的同學,應該是早就離開了,如果對平仄有興趣的同學倒是可以繼續看下去。因為我們要兼顧水平高低,那些水平高的的同學嫌啰嗦不愿意看也可以跳過或者下去點廣告看其他文章。
五絕的四種基本平仄格式,其實就是四種句式,這四種句式在一首五絕里面就都可以體現,因為正好四句嘛。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這四個句式既可以在這首首句為“仄起仄收”的五絕里面出現,也可以分別成為首句,構成四種基本平仄格式:“仄起仄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
相對應的七絕四種基本句式就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完全就是在前面添加兩個平仄相反的字罷了,所以我們可以一起來分析拗救。
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規則下,只要二四六關鍵位置平仄是交替的,都不屬于拗救范圍。而需要拗救的基本上是出現了關鍵位置的失替,這種現象即便在古時候也不多,在今天我們創作近體詩的時候基本上完全可以杜絕。
我們學習拗救,主要還是為了欣賞唐宋古詩,特別是杜甫、黃庭堅等人的拗律體。
先聲明一遍,今人創作格律詩,規則完全成熟,知識足夠豐富,完全沒必要故意去拗救顯示水平,除非詩意到了那個位置,用字實在不能更換(比如專有名詞,典故之類的),用也無妨,但是即便喜歡,也不建議多用。
因為這種所謂拗律體,是常規之外的異數,就算才高如杜甫、黃庭堅,最終也沒有把這條路走出來。
句內拗救
句內拗救又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五言中的“平平平仄仄”是平起仄收格式,對應七言則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格式。在這種格式中,如果出現“平平仄平仄”,七言出現“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煙渚”,這就出現了二、四位置同為平聲,典型的“失替”,是為出律。而七絕如李商隱的《寄令狐郎中》:“休問梁園舊賓客”,也是這種典型:“平仄平平仄平仄”。二、四、六位置上平仄為“仄、平、平”,也不合平仄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