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是一個信息極大豐富的時代,同時也是一個注意力普遍缺失的時代。每天的工作生活中會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包圍,變成我們的文化快餐。這種快餐,很少有知識的營養。
我們消費的信息,大部分都是二手甚至三手、四手信息。加工過的信息,從熵增的角度來說已經脫離原始信息太久,沒法再次讓我們的大腦對它進行加工。
加工的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一件優秀的作品,你往往會說,哇,這件作品真好,但很難知道它背后是用什么做成的,有什么樣的屬性,是否還能夠做成其他的作品。因為它已經成型了,喪失了再次加工的可能性。
認知的提升來源于你需要盡可能獲取到一手資料,或者你自己去創造屬于你自己的一手知識。
只是在閱讀或者收集信息上的勤奮,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陷入低水平勤奮的陷阱。
很多時候,我們收藏了一篇文章,就認為自己將來一定會讀,所以自我感覺非常良好。
如果收藏的文章一旦超過了我們的管理能力,它就會越積越多,最后變成一堆垃圾。
即使我們對收藏了文章進行了閱讀,他的意義依然不大,增加的只是短期記憶,只有形成了自己的筆記才能讓知識參與到「知識循環」中。
我們需要避免收藏家謬論。以前小的時候,逛書店的感受都挺好,因為每次逛完書店總會買上幾本書。其實這是一種強烈的主觀認定,這個認定是:在書店里的書是不屬于我的,而一旦我買下來,這本書就屬于我了。這個主觀判斷或者偏向進而產生了這樣一種錯覺,在書店里的知識是不屬于我的,而一旦我買下來,在擁有書的同時,也似乎擁有了書中的知識。
買書排山倒,讀書如抽絲。買完書的我們往往就將之束之高閣,不再去翻開閱讀了。
這和我們在互聯網上瀏覽信息,看到好的信息點點鼠標或者復制黏貼到自己的電子筆記中是多么的相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樣的也有一種錯覺,這份信息只要放到我的筆記中,里面的內容就能夠由我掌控了,感覺十分良好。
去看看云盤里放著的那十幾個 G 甚至幾十個 G 的資料,是不是也是如出一轍。當我們第一次把它們放進去的時候,可能也是我們最后一次見它們的時候。
當閱讀到好的內容時,我們會直接把相關的內容丟到我們的筆記系統中,總想著某一天我們會回過頭去整理,并且幸運的話,可以產出一篇文章。但事實是,我們丟進去以后,就再也沒有給它重見天日的機會。
其次,不只要學習知識,更要解決問題。
《游戲改變世界》提到游戲一個很重要的設計是具有反饋系統。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都玩過俄羅斯方塊。在玩這個游戲的時候,每一次的操作都會在屏幕上實時的反饋給玩家,而最大的反饋就是你疊了很高的一列,中間留了一個四格的長條,越來越危險,越來越焦灼。突然,長條下來了,一下子,四行消掉了,同時還會有勝利的音效。
這時候你會很爽。
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怎么樣將知識應用到現有的工作和生活中,去獲取「解決問題」的「反饋」。這樣的反饋會讓你越加的希望去學習知識。
知易行難,如果僅僅學習知識而不去應用,不去實踐真正的解決問題,結果可能就是那句有名的「道理都懂,但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從解決問題出發,在看書的時候也需要關注那些對我們有價值的點。一本書幾百頁,看得最快起碼也要幾個小時。如果沒有終點,這幾個小時除了終點不明確外,也沒法解決實際的問題,只是看過了而已。只是尋求心理上的安慰而已。
除了那些故事性比較強的小說外,以及知識點承接很強的專業知識書籍外,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可以在書中找到側重點去讀了。
也許是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在上課學習的時候,都習慣于從課本的第一頁開始學起,這個習慣是如此的根深蒂固,以至于我們在看書的時候也出于這種強烈的學習慣性,總是會想著從第一頁開始把書都看完。然后看了部分之后又放那邊不再翻看。
虛的說完了,來一點能夠實操的,介紹一下漸進式總結的學習方法。
第1步:摘錄看到的好段落,是漸進式總結的起點,是一切的基石。這一點相信大家都能做到。在看到好的段落內容時,摘錄到自己的筆記中。這里面有個重要的點是,一定要注明出處。
為什么是摘錄段落不是句子呢?是因為點狀的知識是需要邊緣的信息來幫助理解的。段落的信息容量比簡單的句子信息量大,能夠幫助理解。而注明出處也是為了能夠找到信息的源頭更加詳細的了解知識點。
第2步:是一輪真正意義上的總結,把導入的段落中最好的部分加粗。但沒有明確的標準。只尋找關鍵詞、短語和句子,代表了所討論的觀點的核心或本質。段落的加粗是為了那些關鍵詞、短語和句子服務的。
這部分可以在第一步完成的時候緊接著做,也可以和第一步同步進行。
第3步:用高亮顯示,前一步的段落加粗是為了關鍵詞、短語和句子服務的,那這一步要做的就是高亮這些關鍵詞、短語和句子。這一次,追求的是 「精華中的精華」,只有在真正有特色或有價值的地方才會加亮。不是所有的層次都在同一時間增加完畢。重點是漸進式。
對「精華」的定義受具體情景的影響。需要引入一定的隨機性,讓底層有機會進入高層,在不同的情景下重新做出判斷。
第4步:用自己的話來記錄。對于一小部分最有感悟的筆記,用自己的話結合著一些實際的案例來重述要點,以非正式的執行摘要的形式,在筆記的最上面。
第5步:溫故而知新。經常性的將這些信息翻出來「重見天日」,否則放久了容易「發霉」。
總之,知識需要有一個收集,整理,過濾,表達的過程。每一個知識,經過這一套加工的過程,才可能內化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成為自己的第二大腦。
選擇比努力重要,認知比選擇重要。希望大家能夠通過對信息的加工,形成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