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近年來去書店的次數少得可憐。
有時路過,看見里面放著太多的書,感覺挑選起來還挺費時的。于是乎,真需要某本書時,往往就會在亞馬遜網上書店訂購……
我最近唯一一次去書店的經歷,就是去年圣誕前夕參加劉淼老師新書簽售會時,順便逛了逛鐘書閣書店。
前幾天,看到劉淼老師相繼寫了兩篇有關書店的文章:《書店會消失嗎?》、《我為實體書店設計商業模式》,看后覺著挺有意思的。
劉老師認為:"未來,實體書店不會消失,但它的定位會發生變化",并以"出售購買建議" 這個詞兒對書店的未來商業模式進行了再定義,令人腦洞大開。
回想以前,人們去書店基本只有一個目的:買書,買完即離開;后來,去書店,無論是從書店的環境還是購書方式上都有了變化:你可以挑選一本書,然后坐在地上或書柜前,看上半天都沒人來管你;再后來,去書店不僅僅為了買書,有可能是去聽一次講座,也可能是去會一位朋友。書店內開始設置了一些咖啡角,甚至直接將星巴克引入店內。當你買完了書,走進咖啡店,叫上一杯咖啡,看看書,消磨午后時光,或許還可能碰見一次美麗的艷遇……
由此可見,書店的定位及模式一直在變,而且未來一定還會變化,消失也不是完全沒可能,更何況書本身也可能會變,但至于變成什么,姑且很難定論。
不妨大膽設想一下,也許將來有一天,當你走在路上,突然的就想看書了,怎么辦?你叫住一輛出租車,司機停下來,你要的那本書就隨即遞了上來……
又或許將來有一天,人類發明了一種可以吃下去的書。當你需要補充知識的時候,就直接將這本可以吃的書慢慢地嚼下去,知識便直接進入到你體內,甚至血液里,慢慢消化,變成你的知識。
不妨再繼續大膽想象一下,如果將來人類移居到地球外的星球上,那里的書和書店又會是什么樣子?.....!
所有這些都可能嗎?為什么不呢?而且還會有更多可能性!這是一個沒有邊際的想象旅行![注:感謝劉老師讓我得以有如此靈感顯現。哈哈哈,此處應有掌聲]
所以,趁書和書店還未消失,多去逛逛、看看,享受它的美好!
【照片故事 -上海·福州路上的書店】
在上海,有條被稱作“文化街”的街區叫福州路。路不算長,卻有著好幾家書店:外文書店、美術書店、古籍書店等等。以前我曾是它們的常客。
去年的某一天,天氣晴好,午后的陽光灑在身上暖暖的。剛參加完一個溫馨的家庭聚會,嘴里尚留有紅燒肉的余香…
就這樣,一個下午慢悠悠地踱步在福州路上,雖沒覓到什么特別喜歡的書,但走走逛逛,偶爾用手機拍上幾張照片,還蠻愜意的,午餐時吃的美食也隨之消化得差不多了…
上海外文書店 - 福州路390號
上海外文書店建于50年代,已有五十多年歷史,以出售原版外文圖書為主。
早年學鋼琴時,老爸常帶我來這里,因為那時候只有在這里才能淘到光華版的原版鋼琴譜,當時學琴時所用到的國外練習曲、奏鳴曲等琴書幾乎都是在這里買的。
有了女兒之后,更是這家書店的常客,這里不僅可以買到當時市面上根本看不到的原版英文圖書,而且,我和女兒在這里度過了無數個周末時光。
上海書城 - 福州路465號
相對于外文書店的"古老",上海書城就顯得 "年輕" 多了。它建于90年代,比外文書店整整晚了四十年。從規模看,書城要遠遠大于外文書店;但就外觀及店內格局而言,我還是更喜歡外文書店。
雖說現在很多時候都可以直接從網上購書,但穿梭在一排排的書架前,聽著翻書時所發出的清脆聲音,再聞著書中所散發出特有的紙香味這兩者間還是有著不同體驗的。
上海古籍書店-福州路401號
上海藝術書坊 - 福州路424號
上海古籍書店及藝術書坊這兩家店,以前常常會去光顧,有時在里面泡上半天翻看幾本書畫類、設計類的圖書,從中攫取一些中國元素的創意和靈感,還是蠻有收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