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下雨。一周最后一個工作日。讀書群里的小朋友感慨,過完元宵,新年就真的過去了。
好友在群里直播湯圓制作的整個過程。看著非常誘人,現在自己能包湯圓的人很少了。大多去超市或者飲食店里買。這兩天上海的幾家老字號都排著長隊。多半是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一買就是幾盒,回家分給孩子和家人。
記得小時候,只有新年才有機會吃湯圓。過年去親戚家拜訪。一般端上來的點心就是湯圓和春卷。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是自己做湯圓,每家人的味道各不相同。即使是同樣的餡料,吃到嘴里也不一樣。朋友說奶奶家和外婆家的寧波湯圓雖然做法一樣,但每次吃他還是覺得奶奶家的更香,更糯。開始不得其解,后來想明白了。因為每次他去,奶奶的湯圓都是現包的。所以比起外婆家包了一天放在那里,口感會更糯。
那時候,糯米粉都是自家磨的。包湯圓的黑洋酥也是自己家做的。最喜歡聞炒芝麻時的那股香味,文火輕輕地逼出芝麻的油,炒熟后細細搗碎,拌上綿白糖,用生板油捏好,慢慢和勻后,濕的細紗布蓋在上面。等包的時候,把和勻餡子捏成一個個棗子大小球。水磨粉處理好,也做成一個個小團。我就等著爸爸媽媽把餡料包進去,負責把它們搓圓。有時候,餡料不夠了,也會用做八寶飯剩下的豆沙代替。再不行就干脆來個實心圓子。如果吃到就是中了頭彩,那一坨黏牙的糯米團子,實在不是我喜歡的。
還有一種特別的團子也是要元宵才吃得到。那天常會去逛廟會。最喜歡吃里邊買的菜肉團子。一般是薺菜加上肉做的餡兒。真的軟軟糯糯,非常鮮美。當然還有鮮肉湯圓也是不錯的選擇。落座以后,點上一碗。有個尖尖頭的是鮮肉,圓的就是黑洋酥。先咸后甜,吃完有說不出的滿足。
小時候元宵節最喜歡去“軋鬧猛”。城隍廟和大世界都會有燈會。小孩子們人手一個兔子燈。大家會比誰的大,誰的漂亮,爸爸媽媽手都很巧,每年我都會有新的兔子燈。各種顏色的,里面有一小節蠟燭。裝上四個轱轆,拉著就能走。等到去參加燈會的時候,還可以看到漂亮的宮燈,巨型的紅燈籠,還有看著稀奇的走馬燈。燈上的裝飾畫多半有吉祥的寓意,或者是各種故事。最喜歡做的事情是猜燈謎。燈下的紙條上寫著謎面,如果猜對了就可以把紙條摘下來,去兌獎處,答案正確可以換到禮品。記得自己得到過一個小皮球。那大概是陪了我很長時間的一個玩具。
已經好多年沒有去燈會了,孩子小的時候過節還買個兔子燈什么的,不過已經是塑料的,里面一個小燈泡。滿大街都是,沒什么新鮮的。慢慢的元宵節最多就是大家吃頓飯,嘗幾個湯圓應應景。實在沒有小時候,那種過節的味道。雖然這兩年常常聽到“儀式感”這個詞。不過這些民俗對現在的孩子而言實在有些遙遠。他們是數字時代成長的一群人。傳統對他們來說繁文縟節太多,也沒什么特別有趣的地方。也許以后,元宵節連湯圓都不吃了。
雨天沒有辦法賞月。元宵節就在平凡的日子里過了。不過想想家人可以吃頓團圓飯,生活平安順利,衣食無憂。佳節有祝福,已經足夠圓滿。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