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閱讀原文片段
“行動科學管理術”利用“ABC模型”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
B=Behavior(行動)
C=Consequence(結果)
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fā)行動的環(huán)境。比如,會議結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視力變差(所以你戴眼鏡);上司對你說“提交企劃報告”(所以你提交報告);朋友對你說“請你吃點心”(所以你吃了點心)…這些都屬于前提條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報告”“在朋友的邀請下吃了點心”則是一種行動。像這樣促使人們采取行動的前提條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條件,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
如果出現了提交報告卻沒有獲得通過、點心很難吃等不好的“結果”,那么人們就不會愿意重復這樣的行動。但是,如果出現提交報告后得到了贊揚,點心很好吃等結果,那么人們就會自發(fā)地重復這樣的行動。就像斯金納說的那樣,行動是受其結果影響的。
請準備一張紙,將整個行動的過程都寫出來,關于C(結果),不管是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都寫出來。
比如讓自己變好的行為,如“跑步”,則或許有“體檢時發(fā)現身體出了問題”“變胖了褲子穿不下”“朋友邀請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條件),或許會出現“跑步之后心情舒暢”“變瘦了”“變得健康了”“感到疲憊”等C(結果)。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客觀地觀察自己的狀態(tài)了。
I ?· ?拆書家講解引導
片段中提供了一種ABC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fā)行動的環(huán)境。用易于理解的話說,前提條件是產生行動的原因,這個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減肥,行動是少吃多運動。那么前提條件可能是,同事說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體機能下降,沒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養(yǎng)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覺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現等等。
前提條件可以引發(fā)行動B=Behavior(行動),但是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行動怎樣才能多次重復呢?取決于好的結果C=Consequence(結果),即正向的反饋。如果反饋不夠好,那么行動自然就不會很好的重復。
通過“ABC模型”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很好的覺察到自己的狀態(tài)。
A ?· ?學習者拆為己用
請大家想一個最想養(yǎng)成的習慣,并分析該習慣動作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前提條件也許不是一個,請把想到的都寫出來)。
如果該習慣養(yǎng)成了,即行動產生了,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當然這個結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比如如果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運動,我可能沒有時間追劇了;同時因為吃的少,我可能沒有能量去學習了,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礙自己)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指向過去)
今天的你,和半年前的自己有了很大的改變。你改變了自己的一些習慣,有了一些新的習慣,也消除了一些不太好的習慣、你的體重改變了一些,和那時候不太一樣了,你掌握了一些原來并沒有掌握的技能...找出一個改變點,回想一下是什么時候開始的轉變,采取了哪些行動,為什么做出的改變呢?
一直以來英語都不是太好,是我的一個短板,最近試圖克服這個短板,已經堅持了二十天,學習223個單詞。
做出改變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它是我內心的情結,因為英語不好導致當年畢業(yè)考研失利,感覺這個成為我需要克服的障礙,以及接下來考試中需要突破的關口。另一方面,我覺得未來生活中,可能也會有不可避免地接觸英語的時候,尤其是未來帶孩子出國旅游。
最近通過百詞斬,現在已經形成了每天的行為,視覺與聽覺結合,會減輕英語學習的枯燥過程。
【A2】規(guī)劃今后的該怎么應用(指向未來)
想象一下,周日的下午你坐在沙發(fā)上曬太陽,突然覺得自己需要一些改變,想要和現在的自己不一樣,那么這個改變會是什么呢?你為什么會想要改變這一點呢?你會采取什么樣的行動?請寫下你的具體行動計劃。
想改變的是:集中做不感興趣的事情的注意力,練習臨在,活在當下。我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才非常投入,有時候會進入心流的狀態(tài),比如看文章,寫東西,思考。但做自己不喜歡不感興趣的事,卻不得不做的時候,大腦總是愛走神,比如學英語,準備單位要求的業(yè)務考試,工作社交等等。
改變的原因:
1.早上,從起床開始,頭腦里萌生很多的念頭不斷略過,導致早上時間的浪費和拖延。
2.最近無意間看了一本書《當下的力量》,讓我驚訝地發(fā)現,有時候頭腦中的一些聲音是源自我們大腦或思維的控制之下,聲音來自過去的記憶碎片,以及對未來的焦慮。以前一直以為那是很自然的事情,實際上是成為了思維的奴隸,需要我們自己意識到后加以控制,因為只有通過向當下的臣服,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力量,找到獲得平和與寧靜的入口,解放大腦和思維,才能打開我們的感覺通道,享受生命,也能讓我們的頭腦直擊目標,避開不必要的干擾。
具體計劃:解放大腦
1.從平時吃飯開始,比如,吃飯的時候就好好享受食物的美味。社交場合較少的談及讓我們消化不良、有壓力的話題。
2.在進行刷牙、開車等簡單的日常行為時,大腦處在空白狀態(tài),此時可以規(guī)劃一天的安排,思考工作中未完成事務的突破點和創(chuàng)新點。
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用,請隨意打賞。您的支持將鼓勵我繼續(xù)創(chuàng)作!
贊賞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