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行動科學管理術”利用“ABC模型”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
B=Behavior(行動)
C=Consequence(結果)
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行動的環境。比如,會議結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視力變差(所以你戴眼鏡);上司對你說“提交企劃報告”(所以你提交報告);朋友對你說“請你吃點心”(所以你吃了點心)…這些都屬于前提條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報告”“在朋友的邀請下吃了點心”則是一種行動。像這樣促使人們采取行動的前提條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條件,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
如果出現了提交報告卻沒有獲得通過、點心很難吃等不好的“結果”,那么人們就不會愿意重復這樣的行動。但是,如果出現提交報告后得到了贊揚,點心很好吃等結果,那么人們就會自發地重復這樣的行動。就像斯金納說的那樣,行動是受其結果影響的。
請準備一張紙,將整個行動的過程都寫出來,關于C(結果),不管是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都寫出來。
比如讓自己變好的行為,如“跑步”,則或許有“體檢時發現身體出了問題”“變胖了褲子穿不下”“朋友邀請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條件),或許會出現“跑步之后心情舒暢”“變瘦了”“變得健康了”“感到疲憊”等C(結果)。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客觀地觀察自己的狀態了。
I·拆書家講解引導
片段中提供了一種ABC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行動的環境。用易于理解的話說,前提條件是產生行動的原因,這個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減肥,行動是少吃多運動。那么前提條件可能是,同事說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體機能下降,沒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養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覺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現等等。
前提條件可以引發行動B=Behavior(行動),但是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行動怎樣才能多次重復呢?取決于好的結果C=Consequence(結果),即正向的反饋。如果反饋不夠好,那么行動自然就不會很好的重復。
通過“ABC模型”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很好的覺察到自己的狀態。
A·學習者拆為己用
習慣:使用STAR記錄法
前提條件:成甲的《好好學習》書中提到,提升學習能力的三個底層方法之一是反思,反思的基礎是記錄。我想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易仁記澄在他的做自己的ceo課程中,給出了高效積累三步法的執行任務分心化,其中的STAR記錄法,深得我心,可以做為記錄模板。
STAR記錄法模板:略(因未得到永澄的授權,暫不公布)
結果:1、通過STAR記錄法記錄學習過程,萃取學習過程中的一些知識、經驗、問題、文檔、調整的計劃。2、為自己知識管理系統構建寶藏庫;為反思和復盤做基礎準備。3、走出低水平的勤奮,高效積累。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指向過去)
去年10月份報名參加了生涯網絡第三期,前二期的同學有個傳統,做課程逐字稿上傳到群里,供大家使用的。但他們的方法是聽音打字,每次課程需要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整理出來,速度非常慢。于是,我便尋找提高速度的方法。
行動:1、搜索相關信息后,確定使用訊飛聽見初步識別。2、根據錄音修正識別結果。3、用word的結構化整理逐字稿。4、優化流程。
結果:1、時間充足的話,聽課后二天內就可以完成2小時的逐字稿,縮短了上傳的周期。2、在整理的過程中,增加了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3、獲得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
【A2】規劃今后的該怎么應用(指向未來)
改變點:在STAR記錄的基礎上,反思和復盤。
改變的原因:1、反思與復盤符合時間的朋友、際成本遞減、在關鍵的點上慢下來,具有復利的效應。2、很多人堅持這樣做,帶來了拉升式的成長。
行動計劃:1、判斷自己做的事情是否需要反思和復盤;2、如果需要,調用STAR記錄模板;3、根據STAR記錄,使用復盤清單反思復盤。4、將復盤結果歸檔到成果庫、經驗庫中,形成知識復用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