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馬振淋+5期臨沂訓練營+第三拆

NO3 4-8 ?臨沂營作業

R ?· ?閱讀原文片段

“行動科學管理術”利用“ABC模型”的概念來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

B=Behavior(行動)

C=Consequence(結果)

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行動的環境。比如,會議結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視力變差(所以你戴眼鏡);上司對你說“提交企劃報告”(所以你提交報告);朋友對你說“請你吃點心”(所以你吃了點心)…這些都屬于前提條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報告”“在朋友的邀請下吃了點心”則是一種行動。像這樣促使人們采取行動的前提條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條件,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

如果出現了提交報告卻沒有獲得通過、點心很難吃等不好的“結果”,那么人們就不會愿意重復這樣的行動。但是,如果出現提交報告后得到了贊揚,點心很好吃等結果,那么人們就會自發地重復這樣的行動。就像斯金納說的那樣,行動是受其結果影響的。

請準備一張紙,將整個行動的過程都寫出來,關于C(結果),不管是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都寫出來。

比如讓自己變好的行為,如“跑步”,則或許有“體檢時發現身體出了問題”“變胖了褲子穿不下”“朋友邀請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條件),或許會出現“跑步之后心情舒暢”“變瘦了”“變得健康了”“感到疲憊”等C(結果)。

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客觀地觀察自己的狀態了。

I ?· ?拆書家講解引導

片段中提供了一種ABC模型,這種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人的行動與結果之間的關系。

A=Antecedent(前提條件),前提條件指的是引發行動的環境。用易于理解的話說,前提條件是產生行動的原因,這個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減肥,行動是少吃多運動。那么前提條件可能是,同事說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體機能下降,沒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養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覺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現等等。

前提條件可以引發行動B=Behavior(行動),但是無法使行動多次重復。行動怎樣才能多次重復呢?取決于好的結果C=Consequence(結果),即正向的反饋。如果反饋不夠好,那么行動自然就不會很好的重復。

通過“ABC模型”的分析,我們就可以很好的覺察到自己的狀態。

A ?· ?學習者拆為己用

請大家想一個最想養成的習慣,并分析該習慣動作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前提條件也許不是一個,請把想到的都寫出來)。

如果該習慣養成了,即行動產生了,會有什么樣的結果?

(當然這個結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壞的。比如如果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運動,我可能沒有時間追劇了;同時因為吃的少,我可能沒有能量去學習了,等等。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礙自己)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指向過去)

今天的你,和半年前的自己有了很大的改變。你改變了自己的一些習慣,有了一些新的習慣,也消除了一些不太好的習慣、你的體重改變了一些,和那時候不太一樣了,你掌握了一些原來并沒有掌握的技能...找出一個改變點,回想一下是什么時候開始的轉變,采取了哪些行動,為什么做出的改變呢?

最近一段時間在生活習慣方面有所改變——早睡早起,改掉熬夜的習慣。A:熬夜不利于身體健康;熬夜會使得睡眠不足,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熬夜慢慢吞噬掉我的時間。以上三點是我想做出改變的主要原因。B:其實從大學畢業,似乎就養成了不到晚上12點是不會睡覺的壞習慣,熬到這么晚并不是因為有工作要忙,有書要讀,而是因為一種習慣,無所事事的通過看視頻、玩小游戲、刷朋友圈折騰到半夜才肯睡去。當想要做出改變時,給自己規定下最晚作息時間,如果不是有特殊情況,晚上11點之前必須已經洗漱完畢躺在床上,手機關閉網絡,不受外界干擾。C:現在已經形成了生物鐘

【A2】規劃今后的該怎么應用(指向未來)

想象一下,周日的下午你坐在沙發上曬太陽,突然覺得自己需要一些改變,想要和現在的自己不一樣,那么這個改變會是什么呢?你為什么會想要改變這一點呢?你會采取什么樣的行動?請寫下你的具體行動計劃。

下個月有一場考試需要參加,可能會把每天的工作生活學習習慣做一些調整。1.在規定時間內(18:30—22:00)脫離手機的束縛;2.遠離無效聚會;3.每天睡前統計目標完成情況(時間管理方面)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