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我的武夷山之旅是從水簾洞開始的。
初聽這個名字,大家第一時間想起的大概都是《西游記》里的花果山吧,我也一樣。去到那里的路上,我就一直奔著洞和水簾去想象的,當然,如能見到猴哥和他的孩兒們自是更好的,只是那樣的熱鬧與這里的靜謐多少有些不搭。
那道風景藏在一條狹窄的山谷里,山谷兩側遠近的山巒不巍峨,也不峻拔,都有著丹霞地貌所特有的景致。座座如巨大的頑石,披著蒼勁的紫紅色外衣,山都不高,多數僅有一、二百米的高度,但又都有著直上直下的陡峭石壁,和平緩憨憨的被豐茂植被覆蓋的山頭。
那些山在形態上比不得三清山再或是黃山那樣的奇麗多姿,峭拔也比不得華山那樣的高聳險峻,然而那山卻是清秀的,有著小家碧玉的俏麗,有著舒緩的流暢感,有著一種難以說出的韻味。那韻味,或便是那山,那林,那流芳的氣息,那潺潺的水音合力塑造出的一個結果,它是那片山林的氣質所在。
進入山谷不遠,有一條岔路,可以穿越一片梯田一樣的茶園上山。
初見那大片的茶園是讓人驚喜的,然而茶在武夷是再尋常不過的植被了,以后的路上,會遇到許多的茶園。對了,武夷流芳的氣息,也是會被記錄在那一小片一小片的茶葉之中的,你在武夷可能不會覺得,然后身處山外,泡上一杯武夷巖茶,在那脈脈的茶香中,定是能找回一絲絲那山的味道的。
穿過茶園的路,最終通到一堵高聳的赤巖崖壁前。那崖壁也如武夷的其它山一樣,并不高大,只一百多米的高度,當然這高度對于一個站在山腳下的游人來講,那是足以讓他感到高聳的。那山也是直上直下剛硬的陡峻,那是不浪費一點角度的排山倒海直逼過來的陡峻。古人稱絕壁為“危巖”,我想那位古人一定是站在絕壁之下,以仰望的視角來觀察絕壁的。以前我以為那是對山上落石的擔憂,而今走到絕壁之下,我似乎才明白了古人的感受。那其實應是絕對渺小仰望絕對高大的一種壓迫感,剛剛說了“排山倒海”,而那山,就在即將崩潰前的最后一刻凝固住了,而它的下一刻,就應是“山崩地催”。
如今,清晨柔和的陽光,就映照在那危巖的崖壁上,讓那崖壁如大屏幕般地泛起了有些夸張的金黃色。這里便是水簾洞了,只你會詫異,供齊天大圣們鉆進鉆出的洞在哪里?
或許你會失望了,因為這里沒有那個你所理解的洞。但或許你又是幸運的,因為你來到了一個世外桃源的洞天,它叫做唐曜洞天。
武夷山有七十二洞之說,水簾洞或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處。剛剛看到的那座危巖崖壁上,有一線細弱的水流從巖頂飛瀉而下。那水流太細弱了,叫它瀑布,或許都有些勉為其難。不叫它瀑布,但它卻又如瀑布一般地垂泄著,只是太細弱了,那水流根本跌不到底端的水塘便被風給吹散了,化成了雨。就像我在雁蕩山所見的大龍湫,也是在即將到達崖底的小潭前化成了雨。只是單級落差達197米的龍湫瀑布化成了中雨,而這個也有百米高度的水簾瀑布化成了小雨。
別說,那倒真是一個水簾,雨做的水簾,稍大些的風,就能把那場雨帶走,灑落在水塘邊芭蕉樹的肥大葉片上,敲出鼓點般的節奏。也有過往的導游,會壞笑著鼓勵游客們去轉轉那個池塘,以得到一些額外的幸運。當不知情的人們虔誠地默念著自己的心愿轉圈圈時,狡猾的風就登場了,忽地大了一個方向,將池塘上的小雨吹上了岸,于時濺起“善男信女”們一眾快跑著的尖叫。這是從天而降的幸運嗎?顯然人們并沒有做好接收它的準備。
好了,水簾有了,那洞呢?洞就在崖壁上。
那個陡峭的崖壁在山腰處就開始下凹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類似于“廠”字型的空間,這就是那個洞了。是的,是有些匪夷所思,當我反復確認那座山上沒有洞了,我才接受了這一結果。
其實洞的定義就是,大型物體貫穿或凹陷深入的部分即為洞。我們通常理解的洞,多是貫穿或深入的,它們多是隱蔽的深藏于山中的。而這個洞卻是袒露著開放著,它更著重于定義中的“凹陷”。不過洞在上古時,是要做古人的居所的,它首先必備的功能便是遮陽避雨,而這里斜傾的危巖正好如帽檐般滿足了這些基本要求,況且這里更為開闊,住上十幾口人應是不成問題。
看來還是我狹隘了,想象中卡通版的孫悟空,瞬時便紅著臉消失得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便是寬衣博帶、滿腹經綸的老夫子,沖著我狡諧地眨了下眼睛。文化,讓這山都有了孫猴難以落腳的境界。
前邊說“洞”是經常被古人用來做“居所”的,而眼前的這個洞,就好巧不巧地蟄居過一位古人。他是南宋時的學者,叫做劉甫。這位劉先生或許您不太熟悉,但他有位同學或許您就太熟悉了,他就是朱熹,朱夫子。
朱熹于南宋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出生于如今的福建尤溪。他年少聰穎,五歲入學,能讀《孝經》。朱熹十三歲時,父親朱松去世。老父臨終前,將朱熹母子托付給了崇安好友劉子羽。于是朱熹便在父親去世后,隨著母親來到了崇安,這個宋時的崇安,便是今天的武夷山市,如此朱熹的人生也便幸會了武夷山。
您可不要小瞧這樣的一次幸會,它使得源遠流長的閩學,從此蔚為大觀,并改造了后一千年的中國文化面貌。著名歷史學家蔡尚思教授曾語出驚人,“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或許有人會說,蔡老對朱熹的評價過高了。但個人認為,文化的傳承和文化的締造是同樣重要的,孔子是周禮文化的集大成者,他是傳承者,也是將周禮融會貫通、圓融一體、再此塑造的重要人物。
同樣朱熹也是,孔子學說歷經孟子、董仲舒等一代代先賢傳承,到北宋由周敦頤、張載、二程等大儒結和佛道重新打造而激發出宋代理學,最終在南宋誕生出朱熹這樣集宋代理學之大成的一位核彈級的人物,他的學說您可以先放在一邊,僅看他的影響就能知道他的力量。朱熹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他做的《四書章句集注》,在元仁宗時期被欽定為科舉考試教科書,明清一直沿用,這足見其對我國及東亞地區的深遠影響力,那是猶如文化脊梁一樣的存在。
程朱理學來源于二程的洛學,壯大于朱子的閩學,而閩學的重要策源地,便是福建武夷山。如此,風光秀麗的武夷山也有了與泰山在文化上比肩的高度。1999年,經世界遺產委員會批準通過,武夷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它與泰山一樣,成為了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好了,還是先在水簾洞里,回到朱熹的青少年時代吧。
要說朱松的好友劉子羽,那是真仗義,他不負老友的臨終囑托,待小朱熹如子侄。請了三位學養深厚的朋友來教育年輕的朱熹,他們分別為劉子翚、劉勉之和胡憲。而前邊所說的,蟄居水簾洞的劉甫,便與朱熹一道師從于屏山先生劉子翚。
水簾后,有高高的石臺,石臺上貼著崖壁建有一座高大的木屋,當然了,您不要指望那里還會有宋時的遺跡,那里現在是三賢祠。
三賢祠正中,便是朱熹的老師屏山先生,介紹中說,先生攜朱熹和劉甫在水簾洞講學數載,病逝后,邑人為了紀念他在此建了“屏山先生祠”。朱夫子飽含深情地為老師題匾,“百世如見”,似乎是在說著先生的學說不能泯滅,相隔百世,依舊相見如新。
如今那個“百世如見”的匾額依舊高懸在中堂之上,匾兩旁的金柱上所掛的楹聯,也是朱熹題寫的,“理窮諸史道溯洙泗,學冠全經教淵二程”,這里說的是閩學的淵源脈絡,“洙泗”是孔子講學的地方,那是儒家的根本,“二程”的洛學是閩學由來的根源,盡管他們隔著幾代人,我們后世依舊將朱子學說的稱為,“程朱理學”。
三賢祠的另外兩賢自然是朱熹和劉甫,他們是一對兒發小一樣的好友,曾一起面對這片山水,在老師座下明經辯理。我看介紹中說,劉甫終身不仕,老師去世后,他便繼承了老師的衣缽,在這水簾洞下繼續講學,因而亦被邑人尊為如朱熹一樣的賢者。
介紹中說,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五十歲的朱夫子和高足蔡元定等人曾應劉甫之邀,重游水簾洞。朱熹手書紀游,題刻至今仍保存在水簾洞的崖壁上。我很想學習夫子的游記,但遺憾的是,我沒有找到那篇“紀游題刻”。
不過無意中,我卻在網上搜到了一首,朱熹寫水簾洞的七言絕句:
水濂幽谷我來游,拂面飛泉最醒眸。
一片水簾遮洞口,何人捲得上簾鉤。
我不知這是夫子什么年歲時寫下的詩,不過看到其中的“拂面飛泉”,還是讓我會心一笑地想起,那個天降的幸運。
說到“題刻”,未來來武夷的朋友,一定要多加留意那山上不時出現的摩崖石刻,它們多為國保級文物,同樣是武夷山的一大亮點,其中武夷山最重要的一類刻石,便是“朱熹題刻”。
水簾洞崖壁上有著大片平整的石面,愛題刻的古人自不會讓那里空閑著。三賢祠旁再上一層石臺,便有大量的摩崖石刻,不過很遺憾,我沒有找到“朱熹題刻”和那篇“紀游題刻”,那上邊的摩崖石刻多是清代的。其中最醒目的一處刻石,還是與夫子有關,那便是光緒年間壬午陛用總兵浙江象山協副將楚南余宏亮所題寫的,“活源”二字,不用想,那自來于先生的那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要說這“活源”二字題刻,也是很出彩的,因為它是清人的篆書。清代中晚期的篆書,在鄧石如、趙之謙和吳昌碩的帶領下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藝術高度。這光緒年間的兩個字,雖不出于傳統的大師之手,確也深得筆意,被銘刻在這片山水之間,與有榮焉。
其下再有的一幅楹聯也很生動,“今古晴檐終是雨,春秋花月一聯珠”。想這水簾洞卻也神奇,不知道它是宋時的大儒們思辨出的一個結果呢?還是原本就是他們思辨的一個緣由?
站在高臺憑欄眺望,眼下是濕漉漉的芭蕉和“終是雨”的水塘,池塘邊依舊有游人在熱鬧地轉著圈圈,依舊不時會被天降的幸運砸出驚散的歡笑。再遠些的山坡上,是梯田一樣綠油油的茶園,這時間已經有茶人在勞作了。這里高大的崖壁與三面低矮的山坡,將這里合圍成了一片蔥蘢快意的小天地,那真就應是一“洞天”了。
不過想著年少的朱熹曾與小友們一起在此好奇地張望著世界;想著年老的朱熹曾與老友們一起在此悵惘地回憶著過去,我頓時又覺得這片“洞天”有了幾分鮮活。
它不再像仙家的洞天那樣的清冷,它有了人間的煙火,而一個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的思想,就曾在這里學習著、成長著、孕育著。
“不急,不急,多給他些時間,讓他多些童真,多些快樂,多些思考吧”,身后的青山,默默地說。
----------------------------
我是云行筆記,在此潛心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讓我們來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 ??
《武夷筆記》全集(待續):
《嵩岳筆記》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