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片段:
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來自奧克蘭運動家隊,20世紀知年代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最窮的球隊之一,這支球隊的球場破舊,比賽上座率也很低。想簽約大牌球屋的夢想變得越來越遙遠。
他們無法像富有的紐約揚基隊一樣為球員開出高薪,財方的預算是他們的五倍之多。
面對財務的壓力。球迷們還在要求引進更好的球員。球隊的總經理薩迪·奧德班決定要去拯救這支球隊,并且提高上座率,但是怎么做才好呢?
他知道,來看球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原因,有的是來看球星的,有的是喜歡現場比賽的氛圍,有的則只是來打發時間的,但是無論如何,人們總是喜歡觀看強隊的比賽,所以贏球才是關健。
于是,他捫心自問,什么才是真正使球隊獲勝的關鍵因素。之前沒有人去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擁有大牌球星的球隊就可以贏球,但是,奧德遜想的是。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
他和他的助理比利·比恩帶著這個問題找到相關領域的專家咨詢,什么因素才能帶來勝利昵?答案當然是最高勝率,但是怎樣才能準確增加得分呢?或者說,創造得分的引領性指標是什么呢?
這就是統計學家和計算機專家的工作了——他們要把一直以來被別人忽略的數據艱難地挖掘出來。他們發現強打手進行全壘打時并不總是很有效率,效率最高的是那些上壘的球員,他們一個接一個地進行壘打,他們的得分率比那些大家最重視的強打手要高得多,而好的強打手開價又很高。就像在寓言故事里一樣,烏龜的總體效率高過了兔子。
奧德遜離開之后,比恩接任了經理職務。他首先組織了一次令人大跌眼鏡的招聘,啟用的都是一些看起來很笨拙、最不被看好的球員,然后他支付的工資也就相應減少了。奧克蘭球隊一時間成了大家的笑料,比恩腦子是不是進水了!
然而,接下來,形勢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令人無法想象的是,奧克蘭隊居然又開始贏球了!全聯盟最窮、最爛的球隊,居然奪得了賽區冠軍!第二年,他們成功衛冕。很快,他們就瞄準了強大的紐約揚基隊,去爭取最終冠軍。
盡管他們功虧一簣屈居亞軍,但是,他們巳經擊敗了好多比他們有錢、比他們的球員更有天分的球隊,這巳經足夠令人震驚。在勝利的鼓舞下,球迷們回來了,從此之后。奧克蘭小小的運動場,場場都爆滿。
在長達十年的時間里,奧克蘭隊以全聯盟30支球隊里排名第24位的球員薪水,維持了第5名的出色戰績。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
請識別拆頁中內容分別屬于洞察力、提問力、分析力、決策力、創造力。
洞察力:什么才是真正使球隊獲勝的關鍵因素。之前沒有人去認真考慮過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擁有大牌球星的球隊就可以贏球,但是,奧德遜想的是。是不是還有其他因素?
在每個人都能看到的“現象”中,發現其他人沒有看到的“問題”; 突破多數人的思維定式,找到不同的思考方向。
提問力:什么因素才能帶來勝利昵?答案當然是最高勝率,但是怎樣才能準確增加得分呢?或者說,創造得分的引領性指標是什么呢?
“得分的引領性指標”一問,既是提問題,同時也是洞察力和分析力:找到正確方向后不肯淺嘗輒止,不依賴球星這種“非典型性因素”,而是從數據分析的角度出發,讓數據說話,發現被“想當然”忽略的真相。
分析力:他知道,來看球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原因,有的是來看球星的,有的是喜歡現場比賽的氛圍,有的則只是來打發時間的,但是無論如何,人們總是喜歡觀看強隊的比賽,所以贏球才是關健。
透過紛繁的現象,找到每個原因背后一致的因素。
決策力:奧克蘭球隊一時間成了大家的笑料,比恩腦子是不是進水了!
頂住輿論壓力,堅信自己的判斷并執行。
創造力:他首先組織了一次令人大跌眼鏡的招聘,啟用的都是一些看起來很笨拙、最不被看好的球員,然后他支付的工資也就相應減少了。
打破慣常思維,將制勝因素打散并重組在“便宜”的人力資源上,另辟蹊徑解決問題。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圍繞洞察力、提問力、分析力、決策力、創造力挑選一個或多個維度,書寫一個過往的經驗,并標示出挑選的維度在描述的什么地方。
上周末的線上案例復盤,一個媽媽提出了“孩子犯了錯誤不肯道歉”的問題,并給出了具體案例。
在處理這個案例的過程中,我向參與討論的伙伴們提問:你認為這個過程中媽媽哪些地方做的好?
收到的答案有三個:1.媽媽先問原因,2.告訴孩子為什么要道歉,3.不強迫孩子道歉而是替他道歉。
接下來通過提問逐一分析這三個看起來做得好的做法是否“有效”(此處僅以“先問原因”為例)
提問:媽媽是怎么問原因的?
答案是:為什么打人。
提問:這個問題會帶給孩子怎樣的感受?
此處通過模擬遲到時老板兩種不同的說法“你為什么遲到?”vs.“如果明天要準時上班,你有什么好辦法嗎?”讓大家體會why和how兩種問法帶來的不同感受。
提問:如果是你,在這樣的感受下,會做出怎樣的決定?
答:找借口,推脫責任,不想理會……
在大家理解這種差別后,用表格分析了孩子的行為與媽媽的做法、可能的感受之間的關聯:
本案例中主要用到的是提問力和分析力,細想在開始處也有“洞察力”的作用——當伙伴們普遍認同媽媽的做法時,我看到了媽媽“看似很好的行為卻無效”的原因。
反思:此處的提問是自己已經有判斷之后再去引導家長思考,并非真正對大家的答案感到好奇,似有“誘導”之嫌。個人認為這個更偏向于“分析”,只是借了“提問”的形式——是否能算“提問力”自己也有些拿不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