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張楊,記憶中的無名導演,記錄藏民朝圣路上的艱苦,張揚藏民堅定的佛教信仰。西藏高原,與世隔絕的平淡,靠著信仰,世代傳襲,對于朝拜神山,三步叩首,貼地拜伏,額前膝蓋血痂,彰顯朝拜的堅定信仰。或為贖罪,或為承諾,或為虔誠,或乞平安……皆寄托于誦經朝圣。這是一種精神寄托,更是一種信仰,不怨天,不尤人,怪自己不夠善,對神不夠虔誠。
? ? ? ? 岡仁波齊,藏民心中的神山,前往神山朝拜是藏民的心愿。該片講訴淳樸的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為了卻其父遺愿,領著因各種生活不幸的村民前往圣山岡仁波齊朝圣,此去經年,眾人歷經艱辛和磨難,抵達拉薩布達拉宮朝拜。歷盡千辛,路遇車禍,高山滑坡,滾石飛瀑,冰雪封山,朝著岡仁波齊前進,在抵達圣山腳下,同行轉經輪的老人終因疲累盍然離世。
? ? ? ? 影片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也沒激情四溢的愛情波瀾,有的只是為了信仰凝聚的人性,顯現的是真實的人性光輝。要說觸動內心的,還是內心對信仰的虔敬,為乞家人平安,幸福,他們心無雜念,三步一叩首,六步倒地貼伏,心中無限虔誠,興許就在那跌出的血痂中,虔誠讓人心痛。路上的艱難險阻,仿佛洗凈他們心中的“罪孽”。朝圣路上的屠夫,一生殺牛為生,自認為殺孽太重,寄望朝圣神山洗凈罪孽。朝拜圣山,無疑是他們內心的自我反省和救贖,我不敬圣山,反倒敬仰他們的信仰和虔誠。朝圣路上的小姑娘,一叩一拜,三步五步貼地朝拜,稚嫩的臉透著虔誠,舉首投足都那么認真而堅毅,艱難的朝圣,遙遠的朝圣路上,想家了,想,想得流淚,但沒見她有淚珠,一遍又一遍問哥哥姐姐:想我了嗎?我想你了!看到此景,我內心血液翻滾……為什么要這樣的朝圣,那里有她們從小的信仰文化。
? ? ? 藏區牧民生活,宛如荷蘭畫家維米爾對生活的平靜描繪,吃飯、放牧、屠宰、誦經、睡覺,日復一日,在美麗的高原之上,靜謐中蘊含力量。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年的輪回,佛,當時他們平靜生活中唯一的信仰。這些每日身處環境惡劣的人們,臉上有凄苦和愁容,卻總能在陽光燦爛、風過高原時露出純真又溫暖的微笑,是什么在支撐他們抵抗著如此艱苦的生存環境?
? ? ? 虔誠、篤定、頑強、堅韌,這些美好的品格,不是通過簡單地跪拜誦經就能獲得,而是通過一場身體力行的長途朝拜方得真義。
? ? ? ? 繁華都市中普遍缺失的東西——信仰。我想這是導演張楊創作的初衷吧。
? ? ? ? 物欲橫流的時代,也許我們缺少了某種信仰,才使我們變得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