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有三百六十位藏族苯教神靈居住在岡仁波齊,繞著它轉一圈,可洗清今生罪孽,轉十二圈可免受地獄之苦,轉108圈可“今世成佛”。
周日,全家一起觀看了由張揚導演的《岡仁波齊》。這部電影在青島只有幾個比較偏的電影院安排檔期,而且場次不多,去看的都是真愛。
畫面極其寫實——演員全部是當地村落的藏民,沒有劇本,本色出演,在環境極其惡劣的情況下耗時一年,海拔4000多米。
故事講述的是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后決定完成父親的遺愿,帶著叔叔楊培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圣。
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里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圣隊伍。
這支隊伍里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
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400多里的朝圣之路。
▎一次從生到死的朝圣之旅
片中最讓我揪心的是孕婦次仁曲珍。她在去之前已經做好了生產的準備——真人真事,孩子現在已經3歲了。因為有孕在身,她可以步行,無需叩拜,但每天幾十公里的長途跋涉,仍讓我心有余悸。
生產那夜,她依然和男人一起睡在冰冷的帳篷里,凌晨四點產程發動后,被緊急送往附近的衛生所,產下一子,生產過程也是真實拍攝的。
生產后,從村落趕來的家人沒有過多的擔心母子的身體狀況,反而非常開心。
這一點起初讓我很疑惑。后來慢慢了解,次仁曲珍是用朝圣之旅給同為屬馬的孩子祈福,此行意義非凡。爺爺給孫子取名為“丁孜登達”,寓意“一生如意,長命百歲”。
作為一名能夠出生在朝圣道路上的孩子,會受到神靈一生的庇護。
片終,叔叔楊培在岡仁波齊峰腳下的帳篷里,睡著了就再沒醒過來。大家請來喇嘛誦經,并無太多悲傷,因為能夠與神山合二為一也是叔叔的福氣。
我不禁感嘆,如果每一次親人的離去,都有神山皈依,與往生者是重生,與家人何嘗不是一份寄托。
雖然對藏族文化知之甚少,但當看到叔叔的遺體被背到山上準備天葬,仍不免唏噓感嘆。
人類渺小,相比神山,不過是一群螻蟻,神山的莊嚴靜謐給了眾人歸宿之感。在廣袤天地間,又有什么值得牽掛和留念呢。
▎一次感受虔誠的信仰之旅
我是無神論者,生活的逍遙自在。雖然有時候鉆牛角尖,也總能頂破尖部,迎來光芒。以前不記得在哪里看到過,所有人類文化的起源,都是因為對大自然的不可控,大家需要自圓其說,尋找心靈的寄托。
如果沒有親身經歷,很難理解這份根深蒂固在藏民心中的藏傳佛教信仰。它更像是一種無形的行為規范,每個人都不敢逾越,努力做個好人。
就像電影里偶遇的一位老人對大家磕長頭姿勢的提醒和糾正,他強調磕長頭一定要虔誠,天上的神靈會看到,尤其匍匐在地面的時候,額頭一定要接觸到地面,才算一次十足的五體投地。
正如一首藏族民歌歌唱的:黑色的大地是我用身體量過來的,白色的云彩是我用手指數過來的,陡峭的山崖我像爬梯子一樣攀上,平坦的草原我像讀經書一樣掀過——
虔誠讓他們穿越高山、踏過雪路、迎接風雨,在偶遇一片自上而下流淌的水流時,微笑膜拜而過,所有人都被高山雪水洗禮了一番。
當他們終于站在布達拉宮對面翹首企盼,每個人渴望又敬畏的神情令人動容。每個祈福的人心中都有大愛,不但為自己的家族,也是為了世間蒼生。
▎一次無關金錢的真誠之旅
藏民淳樸,一路同行的人互相扶持,從無怨言。女人同男人一樣出力,孩子帶病磕頭到最后。
有一個片段印象深刻,當他們還有200公里即將到達布達拉宮時,偶遇車禍,被躲閃不及對面大貨車的越野車將隨行拉貨的拖拉機撞倒在路邊。
當時越野車車上有人需要急救,藏民二話沒說,沒要一分錢,揮手讓他們走了。自己選擇遺棄車頭,人力拖著滿載的行李向前行進。
每行進一段距離,男人們放下牽引繩,走到出發的起點重新磕長頭補過。如此費力行進,大家沒有絲毫抱怨,反而唱起了歌。當上坡走盡,轉為下坡慣性行駛時,大家開心的大笑,仿佛所有的苦累都是過眼云煙。
同行偶遇老鄉,他們會被挽留喝杯熱茶再走,遇到落單的朝圣者,也會收留擠在“溫暖”的帳篷里,還有在布達拉宮邊上旅館免費居住了兩個月,因為旅館的老板娘希望大家代替她祈求一份福氣。
臨近劇終,次仁曲珍的兒子快學會走路了,在爸爸媽媽的后背上一路顛簸的隨行。巍峨的岡仁波齊庇護著所有奔她而來的孩子們,用慈愛的心普度眾生。
我忽然對西藏產生了幾分向往,此生一定要去一趟布達拉宮,站在經幡下大徹大悟,逼出人生的分水嶺,把欲望、無知拋在腦后,一心虔誠的面向祥云覆蓋,霞光披背的岡仁波齊。
在送走了叔叔后,一行人重新踏上了朝圣之旅,電影忽然截斷,仿佛一部未剪輯完成的片子。樸樹的歌聲驟然響起,打破黑色屏幕的寂靜,一排排字幕升起,把大家帶回現實。
后來查閱資料,導演張揚曾剪過一個3小時的電影版本,那個版本的結尾從岡仁波齊回到了普拉村,普拉村又從一個清晨開始了這一天的生活。張楊說,“雖然這一路非常神圣,但他總要回到現實,回到世俗的一種生活。我們每個人也是一樣?!?/strong>
這是一次真正的朝圣之旅,與其說是一部電影,不如說是一部隨機拍攝的紀錄片,只是按照預先的構思,挑選了合適的人選,完成了電影的拍攝。
如果沒有身臨其境,很難體會數千公里一扣一拜走過的艱辛,如果沒有撫摸他們風干紅裂的皮膚,很難觸摸到藏民歷盡滄桑的心靈,如果沒有親眼目睹朝圣者雙手合十的時刻,很難走進他們的信仰,感受巨大震撼和虔誠。
朝圣的道路,何嘗不是人的一生,踏上了,就是不歸之途。從出發(出生),歷經百般磨難,最后到達終點(死亡)。
愿每個人都能用腳丈量著走向心中的神山,找到身心的歸宿。
附觀影必須知道的那些事:
1.轉山:是一種盛行于西藏等地區的宗教活動,每年都會有很多虔誠的信徒來參加,特別是每當藏歷馬年的時候,轉山就是個盛會,參加的人數相當的龐大。因為藏歷馬年轉山一圈,相當于其他年份的十三圈。所以一般信徒是不會錯過這個轉山機會。
2.岡仁波齊:岡仁波齊與梅里雪山、阿尼瑪卿山脈、青海玉樹的尕朵覺沃并稱藏傳佛教四大神山。 岡底斯山脈橫貫在北部昆侖山脈與南部喜馬拉雅山脈之間,如一條巨龍臥在西藏西部阿里廣闊的高原上。它高高揚起的頭,如一座大金字塔,聳立在阿里普蘭的高原上,這就是海拔6656米的主峰岡仁波齊。
3.磕長頭:藏傳佛教信仰者最至誠的禮佛方式之一。磕頭朝圣的人在其五體投地的時候,是為“身”敬;同時口中不斷念咒,是為“語”敬;心中不斷想念著佛,是為“意”敬。三者得到了很好的統一。
磕長頭分為長途(行不遠數千里,歷數月經年,風餐露宿,朝行夕止,匍匐于沙石冰雪之上,執著地向目的地進發)、短途(數小時、十天半月)、就地三種。
信徒們認為在一生修行中,至少要磕十萬次長頭,叩頭時赤腳,這樣才算虔誠。還有一種更為艱難的叩拜方法,有些信徒面向寺院,每磕一次,移動距離等于身體的寬度。這樣繞周長一公里的寺院一周,約需磕頭兩千多次,叩拜者的手掌和膝蓋往往會磨出鮮血。
4.瑪尼堆:藏語名為“多崩”,意為“十萬經石”,是由在石板或經加工而成的石頭上刻有藏文經文、“六字真言”或刻有動物圖紋、神靈圖像等的石板或石頭壘起來的石堆。也有不刻任何圖紋的各種小石塊堆成的石堆。在藏區各地的山間、路口、湖邊、江畔,幾乎隨處可見??梢宰约憾熏斈岫鸦蛘咴谝延械默斈岫焉蠅臼^,但是不能跨過或推倒瑪尼堆。
5.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字聽起來新鮮,實際上就是青稞炒面。
6.天葬:人死后把尸體拿到指定的地點讓鷹(或者其他的鳥類、獸類等)吞食,天葬核心是靈魂不滅和輪回往復,死亡只是不滅的靈魂與陳舊的軀體的分離,是異次空間的不同轉化,西藏人推崇天葬,是認為拿“皮囊”來喂食胡兀鷲,是最尊貴的布施,體現了大乘佛教波羅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7.布達拉宮:坐落于于中國西藏自治區的首府拉薩市區西北瑪布日山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集宮殿、城堡和寺院于一體的宏偉建筑,也是西藏最龐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筑群。
8.318國道:始建于1950年,1954年建成。起點為上海人民廣場,途經江蘇、浙江、安徽、湖北、重慶、四川、終點為西藏聶拉木縣樟木鎮友誼橋,全長5476千米,是中國目前最長的國道。因其橫跨中國東中西部,攬括了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景觀,包含了江浙水鄉文化、天府盆地文化、西藏人文景觀,擁有從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高山峽谷一路的驚、險、絕、美、雄、壯的景觀,而被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在2006年第10期評為“中國人的景觀大道”。
9.然烏湖:位于318國道線八宿境內的然烏湖是雅魯藏布江支流帕隆藏布江主要源頭,湖面海拔3807多米,長約26公里,平均寬1至5公里。然烏湖北面有著名的拉古冰川,冰川延伸到湖邊。每當冰雪融化時,雪水便注入湖中,使然烏湖經常保有豐富的水源。然烏湖邊是綠草茵茵的草場和綠油油的莊稼;湖邊山腰上則是莽莽的森林,再往上是五顏六色的杜鵑花和灌木叢林帶;山頂則是終年不化、重疊起伏的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