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命運合十 | 觀影《岡仁波齊》

岡仁波齊

去影院落座時,只有不到十個人,旁邊一位媽媽帶著女兒來看,有位五十多歲的大叔調侃道:

“小姑娘去過西藏沒啊?”

“沒有,我去過大連。”

不知大叔算是回話還是喃喃自語,“這部電影還是值得看的,要去過西藏就更好了,以后讓你媽媽帶你去。”

1

這是一部紀實影片,導演張楊及其團隊歷時一年有余,跟隨這支朝圣隊拍攝。全部是素人出鏡,以幾近白描的寫實手法完成了這部影片。

這支朝圣隊來自西藏昌都市芒康縣的一個小山村,幾戶村民出于不同的考慮決定去朝圣,從芒康開始,一路向西,跪伏到拉薩,直到岡仁波齊峰。

這是一段怎樣的旅程?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翻山越嶺,全程2400余公里,幾乎橫貫整個西藏,超過了北京到廣州的距離。

電影中朝拜之旅
北京到廣州參考距離

但探究距離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當他們選擇了“朝拜”這種最虔誠的方式時,絕對距離和時間已經不重要了。在這條藏民們的朝圣之路,自駕西藏的天堂路線“川藏線”(318國道)上,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并不罕見。但即便以后西藏更加便捷,我也相信,一代代的朝圣者們還是會從家門口出發,一路跪拜到拉薩,跪拜到岡仁波齊。

2

西藏,是名符其實的高原,某種程度上,也是精神上的高原。

我不信佛教,我也不覺得張楊導演在這部影片里有任何對宗教信仰的映襯和追捧。這只是一張再自然不過的鏡子,照映著最真實樸素的生活。我甚至覺得這樣的影片不應該出現在浮華的商業影院里,因為不可避免地要被一些人指責為獵奇、消費西藏等。在院線的排片列表里,《岡仁波齊》顯得那樣格格不入。

越純粹,就越容易被誤解;越真誠,也就越易被傷害。

3

我始終對宗教的存在懷有好奇。

百科上對“宗教”一詞的解釋為:

社會科學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于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實體,該神秘統攝萬物而擁有絕對權威、主宰自然進化、決定人世命運,從而使人對該一神秘產生敬畏及崇拜,并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宗教人數占據了絕對比例。即便在自然科學已經迅速崛起的近現代,宗教依然可以興盛,甚至與科學共存。偉大的艾薩克牛頓先生,現代自然科學領域的奠基人,以一篇《自然科學的哲學原理》揭示了我們感知的世界規律,但牛頓一生信奉上帝,晚年依然試圖將一切歸結于上帝。

宗教,這個詞的意義,遠遠超出所謂的意識形態的范疇。

4

并不難推斷,為什么藏傳佛教如此根深蒂固,藏民們會如此虔誠。

因為這里是西藏,作為世界上最年輕的高原,也是最高寒的高原,西藏并不是浪漫的代名詞,而是實實在在的嚴酷之地。如果沒有人與人之間的緊密團結,千百年來很難生存;如果沒有神山圣湖的信仰寄托,生存之后難有生活。

120萬平方公里的西藏,全國第二大省區,截止到2012年人口也不過308萬。如果不是建國后持續的援藏計劃,西藏的發展水平、人均壽命等是超出想象的。

如果沒有分外強大的信仰來抗衡著殘酷的現實,自然法則下人并不占據絕對優勢。

5

我靜默旁觀著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學著去理解和尊重。

當朝圣隊在村口與親人告別,留下的并不是一個個追不上的背影,而是轉過身從容堅定的一個個“磕長頭”。那一霎那,我確實被觸動了,我預感到他們要以這種驚人的方式啟程了,但當畫面真的出現時,我還是被這股平凡的力量深深震撼到了。

生活有貧富之分,但生活方式沒有高低貴賤。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朝拜”是一種幾近原始的宗教儀式,是的,你可以不贊成;但是對于無數和楊培一樣的藏民而言,去布達拉宮和岡仁波齊朝拜是一輩子的心愿,不是為了一己私利,而是祈福所有人平安幸福。所以,請學會尊重。

6

【朝拜在拉薩街頭】


拉薩,這些年成了繼桂林、大理麗江之后,又一個文藝青年的膜拜之地。

但真正的文藝并不是以追捧所謂的“詩和遠方”來逃脫生活,而是從貧瘠的現實里呵護出詩意的花朵。

寫詩的人假正經,聽歌的人自矯情。

反而是那一方樸實無光的素人,幸福的滿當當。

朝拜路上生孩子了,生了就生了,坐月子?不必了;出車禍了只能人力推車了,推車就推車,那就推完再回去補上朝拜;甚至人死了就死了,就請喇嘛天葬……

沒有虛假的做作,沒有表演的人情。

如果把一切都化成最簡單的樣子,是不是這樣上路會更有力量?

我不知道。

但我也希望有個扎扎那樣可愛的小女孩,當我疲憊在人生望不到頭的朝拜里時,一臉認真地對我說:

“加油!”

【注: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部分為《岡仁波齊》電影劇照,該電影6月20日已經上映。】

【文 / 阿魚探長;公眾號:藍色江流】

END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