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說起錯落有致、燁燁生輝的山水梯田,像我一樣打小生活在農村的人來講,再熟悉不過的是春天泥土的清香,夏天稻田的蛙聲,秋天豐收的景象,冬天牧童的笑聲。可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走出大山,一頭扎進喧囂的城市,整日整夜忙忙碌碌工作,很多兒時的記憶逐漸模糊起來,越發感到有些陌生,接地氣的味道越來越少。當自己靜下心來,參加一個主題閱讀書會的時候,回歸梯田找家的想法閃過眼前,索性背起包,到從江加榜鄉去看梯田,感悟“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無限鄉愁。
? ? ? ?鑲在云端上的梯田,這是我進入景區那一刻留下的深刻印象,更是兒時家鄉舊貌留下的深刻記憶。加榜梯田地處從江西部的月亮山腹地,擁有喀斯特地貌從高海拔降至低海拔特征,從黨扭到加榜的25公里地段,隨處可見峰巒交錯、溝壑縱橫、山多坡多、遍山梯田的美景。山坡上整版是梯田,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靠世代苗家人依山開墾而成的。隨著山勢地形的變化而變化,山坡的大小和坡度的平緩,決定了梯田的大小和形態。從長度看,最長的不過二三百米,最短的不足一米,大多是一些“帶子丘”。從面積看,最大的一畝多,最小的簸箕大,最多種上一兩行稻子,普遍是“青蛙一跳三塊田”。正是這樣的小梯田,常常是一個坡上幾千畝連成一片,從空中俯視看,峰巒縱深多疊起,夕陽西下云飛揚,梯田棋布光粼粼,景色蔚為壯觀。讓你更想不到的是苗家人的智慧,他們鐘愛建筑鐘愛手繪,用天然的林木,搭起別具匠心的吊腳樓,上下三四層,底層堆柴火。有的單獨建,有的連成片,幾個吊腳樓組成一個寨子,雞鴨成群放,豬狗滿地跑,星星點點散落在梯田中。梯田包圍村寨、屋在梯田中渾然成一體,不同的季節呈現出不同的情趣。陽春三月灌水時,房屋倒影在水中,偶爾可見“一行白鷺上青天”。五黃六月插秧時,輕推窗戶數蜻蜓,隨處可聞“聽取蛙聲一片”。金秋十月稻香時,遍山金子堆滿屋,時常見到“家家打稻趁霜晴”。你要是有福分,大清早起床,站到山頂最高處,放眼望去,一縷縷云霧從山谷河邊緩緩升起,順著山脊慢慢往上爬過梯田,像細長的輕紗飄帶縈繞在寨子吊腳樓周圍,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縹緲悠然。眼前的梯田山村、寨子云霧交相輝映的山水奇觀,正是由于我們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用勤勞的雙手修理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獨具匠心手繪出天然大畫卷,才讓我們著實體會到“云上仙境、世外桃源”的美感。
? ? ? ?住在云端看月亮,聽仰阿莎話傳承。仰阿莎是苗族人心目中的偶像神靈,當地的人們用不同的形式祭奠祖先,傳承苗家自己的文化傳統。每逢清明時分,大大小小梯田間的田埂上,行走穿梭的總是一家一家的男女老少,挑著柴米油鹽,扛上用心做的祭品,朝著自家祖墳的方向走去。為啥這里的苗家人傳承家族文化如此好。我有些好奇,正好在山間拍攝梯田,巧遇一個十來口人的大家族前來祭祖。從山坡高處往下看,這個家族猶如梯田般和諧,大大小小相互依靠相互交織,年少的攙扶著年老的走在前面,中年的挑著擔子唱著山歌走在中間,年幼的吵鬧著讓女人抱跟在后面。大多數苗家女人都愛穿自家蠟染的服飾,頭上盤著谷堆般的發髻,腰間系著自己繡的花鳥布藝, 頑皮的小孩忽前忽后躲藏在女人中間,一路走來儼然成為一道好景致,如彩帶縈繞在微波粼粼的梯田上。一到墳地,中青年男人輪起鋤頭細致地修整起墳頭,年輕點的女孩采摘山間野花編成花環,年長點的女人們忙著用石頭搭灶架鍋,稚嫩的小孩模擬著大人狀撒土玩泥,老年人面朝墳頭,一聲不吭地矗立著。半小時功夫,墳上已添滿新土,墳頭擺上了花束,人們開始忙著準備各種貢品,主要是一些自家釀的米酒、自制的糕點、自種的水果等等,更為重要的是用鮮活的動物祭奠祖先。只見兩三個中年男子擼起袖子,擰起百把斤重的從江香豬,按到在逝去祖先的墳前,錚亮的苗刀直刺咽喉,鮮紅的豬血慢慢流淌著。隨著沖天炮的鳴起,耄耋老人站在最前面,手里點燃香、蠟燭和紙錢,口里始終念叨著什么,帶著按輩分排列的族人,畢恭畢敬跪拜祖先。接下來,按照苗家傳統的分工,用兩三個小時的功夫,女人們便烹飪出可口的苗家飯菜。一大家人席地圍坐在一起,大口品嘗土菜土酒土飯的味道,傾心聆聽家族老人的祖訓教化,暢談細聊來年各家的生活打算.......生活的點點滴滴,都是那么自然淳樸,那么有情有義。正如老人用不純正的普通話告訴我的一樣,苗家人有喜歡土的習慣,一到清明節前,全家老小不用招呼,無論是你在縣城做事的,還是在鄉里居住的;無論你漂洋過海走多遠,還是世世代代長不離,都不能忘了自家的根自己的祖在那里,都要趕回家來,到祖墳頭上找一干凈的地,跪下來磕幾個響頭,嘗嘗家人做的凡味道,離家時再帶上點祖墳的土,祈求逝去的祖先,保佑活著的家人幸福安康。我被這嚴肅的簡樸的場景所震撼,沒有想到家族文化如此傳統深厚,世代融入了苗家人的血液骨髓。
? ? ? ?這就是加榜梯田景區,一個嵌在云端上的苗家寨子,空閑時不妨來走一走,親身感受一回鄉愁帶給你的無限力量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