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一位驢友說過一句話,頗有哲理。
千萬不要去開發了一半的景區,因為那里的人不再淳樸,同時那里的管理也不足以保證順利的游完全程。印象中的岜沙正是處于這種變革的陣痛期。當然,作為一個山區,能夠通過旅游來帶動經濟,我們這些外人是無可厚非的,但同時,古老傳承的一些東西必將湮沒于這股潮流當中。麗江如斯,郎木寺如斯,岜沙如斯......
岜沙作為中同是目前僅存的槍手部落,但現在完全沒有獵物可打,純屬表演。岜沙已經是黔東南州最重要的一個旅游景點,或許是源于那個唯一的槍手部落,國內和國外游客都趨之如騖。
據說發髻、火槍和古樹是這里的“三大寶”,進入寨子第一印象就是黑色,黑色的瓦房,黑色的槍桿,岜沙苗族的黑衣,長長的黑發,這一切都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但是黑色的特征,使得岜沙明顯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點。
這里保留最完整的,莫過于木制的吊腳樓,整個房屋全是用樹木搭建而成,最古老的房屋屋頂都是樹皮搭蓋的
岜沙在月亮山麓,雖然說沒有森林覆蓋,卻也是竹林和草木環繞,山寨依山而建,山寨下面是梯田。從這里吊腳樓也能看得出寨子里其他房屋的結構,光線不會擋住自己的房屋,山寨里面的竹林,讓密集的房屋顯得有些層次,遠處的梯田和縷縷炊煙顯示了良好的視野。
整體上看,岜沙苗寨保持了過去的風貌,但仔細看看,山寨還是有變化的,這也是對生存環境改善的必然要求,大部分苗寨的屋頂不再是樹皮,都是黑瓦,有的還用上了鐵皮做里襯,這樣遇到風雨,寨子的房屋會更安全些。
岜沙的苗家世代保持著男耕女織,稻作為生,狩獵為伴,信奉樹神。從這些家里掛著的魚簍來看,除了打獵、種田之外,捕魚撈蝦也曾經是岜沙人最重要的一項生存方式,只是到了現在,隨著環境的變化,這些生存方式似乎都在漸漸地放棄。
據說岜沙人睡覺不用床,大多睡于樓板上,更有甚者像年紀較大的都適應了長期坐睡的習慣,根本沒有躺睡的概念,不過現在的岜沙人雖然保留著過去的許多習俗。實際上,在生活起居等方面,現在岜沙人已經完全過上了現代的生活,雖然條件略差點。
傳說苗族的祖先蚩尤有三個兒子,岜沙人就是第三個兒子的后裔,當年蚩尤被黃帝打敗,率領部落開始了向西南的長征,岜沙苗族的祖先就是大遷徙的先頭部隊——九黎部落的一支,后來有人研究,應該是秦漢時苗族遷徙到這里的。他們被迫遷徙到深山處,基于生存環境的惡劣,苗族人槍不離身刀不離腰
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想最后的槍手部落是否只是一個賣點,去了之后才證實,應該說中國唯一的槍手部落這個說法是真實的,雖然中國進行了全面的禁槍,但是岜沙可能是中國唯一獲得批準個人佩戴槍支的寨子,岜沙人的火槍得到了政府的特許,岜沙人特別珍惜老槍,甚至一代代傳下來的,成為重要的傳家寶。
這里的男人雖然個頭并不高大,但個個非常精悍,他們身著青衣,腰間佩刀,肩上扛槍,十分像是古代的武士。
岜沙人的衣著也很獨特,神秘的華麗,男子穿左衽右開圓銅扣黑色高腰衣,黑色直筒大褲腳,婦女身著黑色對襟衣,百褶短裙,配以色彩鮮艷的蠟染及刺繡。不管男女老少,都穿一種藍紫色泛著光的衣服,有點兒像我們兒時流行的香云紗。據說這種布料是苗家自己紡織的土布,加上一種叫藍靛的植物,在自己織的土布上染成的,并且在染制時還要加入雞蛋清,這樣染成的布既有光澤,又能防雨,還有一種說法是衣服穿臟之后,不用洗,繼續放進染鍋再染一次,所以才能有如此發亮的感覺。
岜沙男人非常重視他們的發髻,頭部四周的頭發剃光,頂部留有發髻,在岜沙苗語中稱為“戶棍”,它成為男性裝束中最重要的性別標志。不過我們見到的男人都包著頭巾,只有參加表演的小孩子才能見到“戶棍”。我所居住的客棧,房主的兒子曾在深圳打工,對我們說:留那發型太麻煩,現在年輕人都不弄了。
在岜沙的寨子里面看到很多的木架子,一排排木架在山寨路邊山坡上都可以見到,由粗粗的樹干搭建而成,這就是岜沙的“禾晾”架,苗寨收割稻谷之后,將禾穗一根根地割下,谷草則留在田里,稻穗則晾曬在木架上,形成了寨子里最獨特的風景“禾晾”。每個禾晾架大約五六米高、四五米寬,糯谷穗一排排掛起,金燦燦的一大片,可惜我們去的時候不是收獲的季節,沒能見到壯觀的場景。
岜沙人認為,如此安然自得的生活,主要是得益于祖先選準的這塊寶地和樹林的蔭庇,岜沙人對樹木特別崇拜,而山頭的樹木也被視為了岜沙的神木,從不濫伐樹木,有時不得以為之,也是局限于生活生產所需,所以對樹木保護得很好。
岜沙的寨子的半山上,有一處非常平坦的地方,這里有民俗表演,不是每天都有,但是每當旅游團過來的時候才有,由于我們人多,專門安排了一場表演,寨子里的大人和小孩子穿著民族服裝,扛著槍,吹著蘆笙,表演給游客看。
很多吊腳樓的下,依然像過去那樣,成為養雞豬養牛的地方。
岜沙還是有很多地方不同于其他的旅游景點,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很少有叫賣土特產的人,即使本地有刺繡、竹筍等特產品,但是很少看見村民圍著游客去叫賣的,只有在廣場的為數不多的店鋪,才有些東西出售,這點也許與岜沙人的孤傲的性格有一定的關系。
隨著時代的變遷,岜沙也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在我們到寨子里拍照的時候,很多岜沙還是不少人拍照不會要錢的。但我就遇過在問他們能否合照時他們會熱情的答應,拍完照后,他們主動向你收錢。
作為游客,當拍攝人像時候,先征詢被拍者意見,同意后才繼續。只是這里讓我措手不及的是,攝完后才開口要錢,呵呵!大家謹記,以免產生誤會。 也許就是游客的肆意拍照,才使得本來純樸的岜沙人有了要錢的習慣,說不清楚到底是誰改變了誰,不過外來文化的入侵,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目前的現狀。
有許多的吊腳樓瀕臨倒塌,不知道當地賣門票的錢是否會用來進行修繕和維護這些古老的文物?當然我們更不希望像有些地方,將古老的寨子修成嶄新的寨子。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即使寨子里還有陀槍的槍手,估計這里會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了。在希望保護這些古老的遺址的同時,最擔心的也莫過于如何去修繕和維護的問題。
坐在客棧的窗口,可以看見整個寨子,看到那些匆匆而過的村民,似乎能感受到他們的一種無奈。岜沙成為旅游景點,使得他們原有的生存環境被打破了,傳統生活方式被現代的方式所取代,人們在現代文明與古老文化的沖撞中,顯得非常迷茫,岜沙人他們失去了曾經擁有的東西,但是旅游所帶來是好是壞一時還無法估量……而今,更愿意他們同我們一道去迎接時代的變遷,因為繁榮和富足,是每個生存者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