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研究沒有人的世界,經濟學研究有人的世界。就算世界上沒有人,物理學規律依然適用。如果要研究有人的世界,就需要經濟學來幫忙。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理性人”假設,經濟學家假設人都是自私的、理性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這個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但是你可能會想,人很多時候是不理性的呀,人很容易沖動,很容易帶著情緒做決策。并且,人們對待自己的親人時,也不會計較利益最大化,很多時候我們愿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全親人的利益。
那你說這個“理性人”假設錯了嗎?這個假設根本就不成立呀,以這個假設為基礎所推導出來的全部經濟學理論都不成立呀!今天我們就來試著回答這個疑惑?
1.不確定性、進化與經濟理論
歷史上經濟學家們對經濟學基本假設的懷疑確實發生過。有人認為企業家對成本的變化沒有那么敏感,成本發生變化時,產品價格也不會明顯改變。只有這個產品賣這么貴都沒有人要了,才反應過來壓縮成本,降低價格。
還有一部分經濟學家則認為,每個人在做決策時,未必懂得經濟學原理,也沒有時刻在計算成本收益,但是不知不覺中,他的行為已經符合經濟學原理了。企業家感覺生意不好了,就會想辦法降點價,感覺需求量大,就會漲點價。這種行為符合經濟學原理,只是企業家沒有時時刻刻都按照成本的變化做決策而已。
這些質疑和爭論動搖了經濟學的基礎。當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位年輕教授——阿爾欽,他也聽說了這個爭論,在給自己學生寫的講義當中,他解答了這些爭論。后來這本給學生的簡單講義被發表在《政治經濟學期刊》上。這篇論文為經濟學大廈找到了堅實的基礎。
阿爾欽解釋道,某個特定的人是否理性不重要,這個世界充滿不確定性,人也沒有辦法時時刻刻按照最優解去做決策,但是這些都不是經濟學關心的問題。經濟學關心的是存活的條件。假設有幾個人要開加油站,有的人把加油站開在公路邊,有的人把加油站開在自己家后院,有的人開到山頂上。你覺得誰能存活下來?當然是開在路邊的那家。這和那個人是不是理性沒關系,他完全可以是因為運氣好,碰巧把加油站開在了路邊,他成功了。經濟學研究的是那些存活下來的人滿足什么條件,從而總結出怎么做才能使人存活下來,為以后人們的行為作出預測。
你看,經濟學家為了不讓自己失業,也是想盡了辦法。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研究!
2.亞當·斯密的人性觀
我在文章的開頭提到過,人們對待自己的親人時不會計較利益最大化,很多時候會犧牲自己的利益,成全親人的利益。亞當斯密在《國富論》當中主張人是自私的,人在追求自身福利的時候,看不見的手會讓他推動社會福利的增加。商人只有把商品賣到需要的人手里,他才能掙錢。
但是亞當斯密還寫過《道德情操論》,這本書主張人是有道德的,人天生就有“同理心”。但是人的同理心會隨著關系的拉遠而減弱。親人和熟人之間,人們有更多的愛心,更不計較自身利益最大化。親人們之間會把彼此當成一個整體,他們不在乎這個整體中某個人的利益最大化,他們更關心這個整體的利益最大化。
父母總是把好吃的留給我們,總是給我們投資。就父母來說這個投資是不理性的,他們的收益沒有達到最大化。也許在孩子身上的投資用在別處,收益會更大,但是父母不會這么做,因為他們計算的是整個家庭的收益最大化,更是因為父母對我們有足夠多的愛!
3.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親人對我們有足夠多的愛,但是只靠親人,還是不能滿足我們所有的需求。我們餓了,父母可以給我們做飯,但是如果家里沒有米了,怎么辦?不需要你的父母去給你種地,你的父母只需要拿錢買就可以了。所以,我們需要龐大的陌生人社會為我們創造的商業世界。
商業讓很多不可能的事情變成了可能。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掌握了制作一支鉛筆的所有知識。制作鉛筆需要木材、石墨、油漆、橡皮。這些原料來自世界各地,每個原料又需要更原始的原料來制作,這樣推演下去就是整個商業世界,你手里的鉛筆是整個商業世界的產物。
所以在商業社會,滿足你需求的是各種各樣的陌生人。你餓了,也可以讓你遠在外地的媽媽做一碗飯給你送過來,但是更方便的做法是,讓你媽媽給你打錢,你自己去樓下餐館吃一頓。
今天重讀了《薛兆豐經濟學講義》的一部分,回顧一下:經濟學不關心某個人是否理性,它關心存活條件;親人靠感情,陌生人靠商業;商業是最大的慈善。
明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