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尋找故事法則,做的第一個研究就是共時研究
我們先說一個例子。假設我今天肚子痛,要去看醫生。如果看的是中醫,醫生可能會問我:“你最近吃什么了?什么時候開始疼的?”他想從前后相繼的事件中,以及病癥的發展變化中找病因,這是歷時研究。如果看的是西醫,醫生會馬上給我開兩張單子:“去驗個血,做個B超。”他想從血液成分中看看是否有炎癥,從腹部B超中看看是否有病灶,從異常數據和異常形態上找原因,這是共時研究。
一、什么是共時研究
所謂共時研究,也即懸置了時間影響,不考慮前因后果的動態演變過程,將特定研究對象看作一個靜態的、封閉的、不受外部影響的自組織系統,對系統進行結構分析,對各結構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所展開的研究。
打個比方,它相當于生物學中的解剖學,主要研究生物體的結構,以及各結構要素的功能及其相互關系。當然,系統也是分層級的,可以層層細分,不斷深入,當我們以生物體為系統展開研究的時候,器官就是子系統;當我們以器官為系統的時候,細胞就是子系統。所以說,共時研究常常會和系統論、結構主義、形態研究、功能分析相提并論。
二、共時研究與語言
共時研究的概念是被譽為“現代語言學之父”的索緒爾(1857—1913年)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提出來的。
他借用政治經濟學的“價值”概念,用來說明語言單位對于語言系統所表現出來的意義和作用,相當于我們平常所說的“功能”。索緒爾認為:“語言是一個系統,它的各項要素都有連帶關系,而且其中每項要素的價值都只是因為有其他各項要素同時存在的結果?!蓖ㄋ椎卣f就是:所有語言單位都是整個語言系統中相互聯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每一個語言單位都有自己獨特的價值(功能)。
索緒爾認為,在語言的“價值系統”中,只有同一時期共存的語言單位能夠組成一個有效的集合,不同時期的語言單位之間沒有價值關系。
索緒爾由此發展出共時研究的一般法則。他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對象區分為兩種狀態——靜止的“共時態”與演變的“歷時態”,可以用兩條互相垂直的軸線來表示。
他說:“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應該依照圖1分出:(1)同時軸線(AB),它涉及同時存在的事物間的關系,一切時間的干預都要從這里排除出去;(2)連續軸線(CD),在這軸線上,人們一次只能考慮一樣事物,但是第一軸線的一切事物及其變化都位于這條軸線上。”
舉個例子,武大郎賣的“炊餅”與現代食品中的“三明治”就不在同一個價值系統,相互之間沒有任何關系。我們可以在CD軸線上討論從“炊餅”到“饅頭”或者“燒餅”的演變關系,也可以在AB軸線上討論“三明治”與“饅頭”或者“燒餅”的價值關系,但是無法嚴肅地討論“炊餅”與“三明治”的關系。
1、共時研究定義:研究同一個集體意識感覺到的各項同時存在并構成系統的要素間的邏輯關系和心理關系。
2. 語言是對言語活動的規范,它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分類的原則,它是一個純粹的“價值系統”,除了它自身各項要素的暫時狀態之外,并不決定于任何其他偶然的歷時因素。
3. 共時研究的重要性:價值系統越是復雜,組織越是嚴密,就越有區分軸線、順次加以研究的必要,而不是攪在一起進行綜合研究。價值系統是一種共時態,如果我們要了解這種狀態,就必須把產生這種狀態的一切過程置之度外,堅決地撇開歷時態。
4. 共時研究的對象不是同時存在的一切,而只是與特定語言系統相關的全部事實。
以“棋局”為例,共時研究面對的是即時狀態的棋局與棋法,而不是某一個棋子在棋局中所走過的步驟。
5、故事的共時性
故事內部的時間進程、情節推進、人物成長、結局安排,等等,這些都屬于故事結構,是共時性問題,不是故事的歷時演進問題。
所謂故事的歷時演進,指的是從這一個故事向另一個故事的演變過程。
故事的歷時演進與語言的發展演變一樣,都會受到各種隨機事件的作用與影響。如果我們追蹤故事演變的歷時進程,那么,我們所能找到的只是一系列影響故事變異的外在因素,它們的出現總是偶然的、隨機的,它們并不屬于故事本身。
歷時研究只是挖掘了偶然性,沒有發現必然性。所以說,只有共時研究的故事學,才是故事的本體研究。
之所以將故事比喻成“生命樹”,是因為故事和生物體一樣,擁有自足、完整的價值系統,能夠自我生長、自我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