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個周六,固定的學習時間……
【Step1】選摘
不深入理解“周期”,就無法對趨勢進行有效的判斷。
需要付出的代價,總歸是要付出的。出來混,遲早要還的。
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是投資。
“周期”并不等同于“趨勢”,真正的趨勢,常常需要在多個周期(至少兩個)之后才能真實展現。現實的經濟里,沒有直線,只有波(動)。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有一種能力非常重要,那就是感受漸變的能力。這種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我們后天慢慢訓練的。
作為人,我們有一個特別大的弱點:合理化自身的行為。當我們回顧自己的理由的時候,多問問自己:這是我自己思考的結果,還是我為了避免思考而找的借口。
關注周期,以及多個周期背后顯現出來的真正趨勢,會給你一個全新且更為可靠的世界和視界。
即便是一個注定上升趨勢的事情,也無法避免過程中的波動,所以我們要學會的是,忍耐周期的波動。
對周期的深入理解,甚至可能影響一個人的性格。所謂的不屈不撓,所謂的堅持不懈,更多的時候,只不過是因為對自己正在身處某個周期的哪個位置非常了解,所以才更容易做出決定。
沒有人能幫你具體地定制完全適合你的計劃,人生規劃這種東西,聽不得別人的,必須自己來,否則也沒辦法后果自負。
越是重要的東西,越是看起來并不相關。
【Step2】思考
看到“周期”這個詞,我就想到了笑來老師說的,七年就是一輩子,這里說的七年,不就是一個周期么?剖析自己,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更多的時候只看到了眼前的即時的結果,而沒有耐心為長遠的結果堅持付出。
記得網絡上有個段子,蔡康永說,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后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其實這不就是我們不能長遠的看到周期結束之后的收益,所以在前期就放棄的經典案例么。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事例發生,我們不希望自己太辛苦,不愿意委屈自己,覺得學習并沒有用,所以一次次的放棄,卻不知道,在未來的某一天,會為現在的放棄而后悔不已。
【Step3】行動
來到這個世界已經29年之多,我卻從沒給自己做過人生規劃,甚至于從業七年,我也沒有職業目標,不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要如何發展。最近一直在反省,到底自己要的是什么,或者說,在現階段,我要得到什么,要如何取舍,如何選擇?
“沒有人能幫你具體地定制完全適合你的計劃,人生規劃這種東西,聽不得別人的,必須自己來,否則也沒辦法后果自負。”很喜歡這句話,第一次知道,后果自負原來是這個意思,估計這也就是大家說的,自己的命運自己把握吧!
2017年6月,我和自己說,這一年的主題是“嘗試”,嘗試著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至少是適合現階段的自己的工作;嘗試著去接受一份感情,讓自己不再一直是一個人;嘗試著去做更多沒做過的事情,嘗試著去挑戰自己害怕的項目,嘗試著去更多未知的地方,嘗試著努力,做那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