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還用“蘿卜加大棒”帶娃?小心弄巧成拙,你想不到是這原因》提到,孩子積極主動的動力蘊含在“自我決定論”中。
具體是什么呢?
先看看自我決定論的分類。它把人做事的動機分為三種,
第一是缺乏動機,
第二是外在動機,
第三是內在動機。
缺乏動機: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做這個事,可能看到別人做,別人結婚生小孩我就跟別人一樣唄,隨大流。
外在動機:指做一件事,不是出于對本身有興趣或者獲得的體驗,而是為了某種可分離的外部結果才去做。
比如為了拿到錢,為了有面子,為了好工作,為 避免懲罰等等可從事情中分離的結果。
外在動機的分類很精細,按照調節風格會分成4種:
外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整合調節。
外部調節:做一件事兒是因為有人給了我好處或者不做就被罰。
比如,我為什么要去上學,因為不上學的話,我爸會拿皮鞭抽我,考的分數高就有獎品拿,這是別人用外部的條件來控制。
內攝調節:不是別人直接控制你,而是你自己想做的事是滿足別人的需求、期待。
比如,我為什么要去上學,因為我媽覺得考試分數高有面子,我媽認為我應該上學。這時候,我們是能自律投入,但是仍然受控于外部的觀念。
認同調節:是指你意識到行為的價值才開始做事。
比如,我為什么要去上學,因為上學才有機會考上好大學,考上好大學才有機會找到好工作。
整合調節,跟認同調節很像,比認同調節的動機更加內化,是你對行為的價值認同是和自己個人的身份整合在一起。
比如,我為什么要去上學,因為我是一個終身學習者,去上學能明確我的身份。
(看到這些風格分類時,是不是一邊在琢磨自己做某些事到底屬于哪一種?哈哈)
內在動機:當你做一件事情,不是為了它帶來的的結果,不需要向任何人報喜邀功,而是為了事情本身帶來樂趣。
這時候,你很快樂,很陶醉,很享受,一點都不痛苦,不需要意志力拖著你,也會持續去做。
比如,我們為什么要上學,因為我享受上學那種投入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內在動機是自主性最高的一種動機,由自我決定 的程度最高,體現了最高級別的自主。
在兒童身上,我們常常能看到這樣的時刻。
比如,玩樂高,很長時間坐在那里組裝各種造型,即便家長不鼓勵,他們也不會覺得無趣。
還有小嬰兒,拉抽屜,撕紙巾,爬上爬下,看似很無聊的動作,他們卻獲得充足的享受。
這么一看,是不是說外在動機就一定不好,完全摒棄。
那不一定。有三點需要明確。
首先,一個人有內驅力,至少要擁有外在動機的認同調節和整合調節。
它們已然非常接近內在動機,可以說是處于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的過度地帶。
而如果想到充滿激情、積極主動地持久做事,當然要讓自己關注放在做這件事的內在動機上。
我們做一件事情,不一定只有一種類型的動機。但注意力是有限的,你分在外在動機的注意力多了,放在內在動機就少了。
比如,有的人做公益分享的時候非常開心,可是一旦將公益以商業思路運營的時候,開始思考做什么能得到多少金錢回報,會不會劃算,反而干起來沒以前那么有勁。
比如,我為什么要上學,可能既是因為考得好能得到朋友親戚夸獎,又是為了以后拿畢業證好找工作,同時自己也挺喜歡上學獲得知識的滿足感。
這時候,想辦法將注意力轉移在學習本身帶來的享受感,學習的動力會更足。
其次,有些事情是孩子本身不愿意去做的,想要讓他產生內在動機,往往需要先通過外在動機引導他嘗試。
這時候不存在外在動機的使用破壞了內在動機的事,因為本身還沒有產生內在動機。
正如當年“蘿卜加大棒”的方法為什么用得覺得有效,因為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在生產線上工人們無需動用創意思維,只需要在自己的位置上,重復地進行機械勞動就行。
重復機械勞動這件事不是工人們本身喜歡的,用獎懲方式無所謂破壞什么內在動機。
但是,只有一個人先去嘗試某件事,才有機會去獲得美好體驗,所以先采用了外在動機激發孩子的行動力。
這時候,外在動機的使用目標是想辦法將其引向內在動機。先上道,再上癮。
再次,如果一件事本身就是孩子喜歡的,這時候一定要慎用外部獎勵。
特別是實物類看得見摸得著那種。一旦使用不當,反而破壞了他本身的內在動機。
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一群孩子很喜歡拿石子去砸老頭的玻璃窗。
本來他們是很“享受”這件惡作劇,結果老頭很聰明地將他們的內在動機引向外在動機——
開始每次“獎勵”調皮孩子一點金錢,過幾次后,把“獎勵”的額度逐步降低,孩子們最后都不干了,從而完美地解決了難題。
假設,孩子本身不排斥數學學習,父母想著要激勵孩子學得更好,提出只要每次考100分就給100元,但什么都不解釋。
這種做法會向孩子傳遞了許多信息,從而影響內在動力——
“我可能沒那么想學好,需要靠爸爸媽媽給的外部獎勵?!?/p>
“這可能不是我有興趣的課吧?!?/p>
?“對爸爸媽媽來說,可能重要的是我能考出100分。”
如此一來,孩子的關注點轉移到如何拿到100分,而不是想著怎樣學好數學 ,獲得知識。
更極端點,可能會一門心思想著怎么更輕松地拿到獎賞,哪怕用作弊的手段。
少用、不用獎勵與懲罰,我們又有什么辦法讓孩子慢慢變得主動積極呢?
請聽下回分解 。
(未完待續)
.
- End -
作者:發憤的草莓,干貨新書《現在就干》作者,專注時間管理與媽媽精力管理,陪伴你把瑣碎的生活變成像游戲一樣好玩。家有2寶,上班之余耕耘公眾號“發憤的草莓”,每天5點晨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