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內容,也是親子關系的主要內容。怎么讓孩子愛上學習、怎么讓孩子學習成績好是家長們一直想要找到答案的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一位積極心理學家是怎么做的!
這是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辦公室主任、國際積極心理學協會駐華代表趙昱鯤博士的一個故事。趙博士說,他家孩子做數學題很快算出來的時候,他不會夸孩子“你算得真快!真厲害!將來上清華北大沒問題了!”,也不會說“這么難的題你都會啊,你一定是你們班最棒的!”而是會問孩子“這道題你算出來了,你是怎么算的?”讓孩子先講講這道題是怎么做出來的,然后再告訴孩子算的對不對,同時會好奇地問孩子“你這個算法不錯喲,你是怎么想出來的呢?”或者問“我這里還有一道更難的題,你覺得這個算法能做出來嗎?”
趙博士為什么這么做呢?他為什么不夸孩子“你算得真快!真厲害!將來上清華北大沒問題了!”或者“這么難的題你都會啊,你一定是你們班最棒的!”呢?他說,這是因為他遵循了積極心理學中的一個自我決定理論的科學道理,引導孩子自主的內在學習動機而不是受控的外在學習動機。
自我決定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恩提出。它強調人類行為的自我決定程度,將動機按自我決定程度的高低視作一個連續體,根據個體對行為的自我決定程度由低到高分為缺乏動機、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三種類型,又將其中的外在動機按自主程度由低到高分為外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和整合調節四種類型。如圖所示。
如上圖所示,從左到右,按照個體對行為自我決定程度由低到高,其中缺乏動機是最缺少自我決定的動機類型。它的特點是個體認識不到他的行為與行為結果之間的聯系,對所從事的活動毫無興趣,沒有任何外在的或內在的調節行為以確保活動的正常進行。比如缺乏動機的孩子認為閱讀毫無意義,或者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學好,被迫閱讀時會心不在焉、消磨時間。
外在動機是指人們不是出于對活動本身的興趣,而是為了獲得某種可分離的結果而去從事一項活動的傾向。比如為了得到獎勵、贏得面子、找到好工作或避免受到懲罰等而去學習。
外在動機按自主程度由低到高又可分為外部調節、內攝調節、認同調節、整合調節四個類型。
其中外部調節是指個體從事某項活動純粹是為了獲得外部的獎賞或避免外部懲罰。比如父母規定考試成績好了就獎勵巧克力,考試成績不好就要挨父母打等。
內攝調節是指個體將外部的一些硬性約束或期望得到的外部獎賞內化為硬性的規則或要求,并在這種規則或要求的約束下不自覺地行動。比如一個學生為避免成為一個壞學生而按時上課,為了考上好大學而努力學習。把別人對你的期望或者你對外部回應的期望當成你的動機就是內攝調節。
認同調節比內攝調節又進一步內部化了一點,當個體開始意識到行為的價值,開始認同和接受時,認同調節就會發生。與外部調節和內攝調節相比,發自于認同動機的學習行為更具有自主性,更為主動積極。比如一個學生愿意做一些額外的數學練習,是因為該生相信這有助于提高數學能力,比如說我為什么要好好學習?因為我覺得好好學習很重要,將來我可以為世界做出更多的貢獻。
整合調節是外在動機內化的最高形式。在這種情況下,行為調節的過程和個體內在的自我感完全整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個體所認同的規則與其價值觀、需要和身份同化在一起。比如說我好好學習是因為我就是一個終身學習者,我愿意學習,學習就是我的一部分。
顯然整合調節和認同調節是非常接近的。事實上,在心理學的測量當中也經常把這兩個調節放在一起測量,把它們合并成為整合調節。
內在動機是人類內在固有的一種追求新奇和挑戰、發展和鍛煉自身能力、勇于探索和學習的先天傾向。它與個體的內部因素如興趣、滿足感等密切相關,是高度自主的動機類型,代表了自我決定的原型。比如我讀書是因為我享受讀書時的投入感、獲得感和滿足感。
以上關于動機的分類是按照自我決定程度由低到高排列的,其自主程度也是由低到高的,但受控程度是由高到低,即外部調節動機受控程度比較高,內在動機則是完全自主不受外部控制的。
針對孩子們的學習來說,假如學習是為了獲得大人的獎賞,或者逃避大人的懲罰,那就是是外部動機;假如學習是為了得到別人的夸獎、表揚、拿獎狀,那就是內攝動機;假如學習是為了從中獲得人生意義和價值觀指南?,比如曾國藩說的那句話“讀書以觀圣賢之意,因圣賢之意,以觀自然之理。”那就是是整合動機;比曾國藩這個境界還要再上一步的話,是孔子的境界“樂之者”,就是本身就喜歡學習。
有一項針對學生的研究發現,學生學習的不同動機和他們的表現之間的相關性是很不一樣的。比較外部動機、內攝動機、整合動機和內在動機四種不同動機下學習的孩子,情況如下:
如圖所示:
1、外部動機下學習的孩子,其正面應對問題的能力低,遇到挫折責怪否認的程度高,努力程度低,過度焦慮情緒稍高,不享受學習。
2、內攝動機下學習的孩子其正面應對問題的能力高,遇到挫折責怪否認的程度低,努力程度高,過度焦慮情緒高,較低程度地享受學習。
3、整合動機下學習的孩子其正面應對問題的能力高,遇到挫折責怪否認的程度無,努力程度高,過度焦慮情緒低,較高程度地享受學習。
4、內在動機下學習的孩子其正面應對問題的能力高,遇到挫折責怪否認的程度無,努力程度高,過度焦慮情緒低,極高程度地享受學習。
從這個研究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越是自我決定程度高的動機下學習的孩子越努力學習且享受學習,他們的正面應對程度越高,遇挫折責怪否認的程度越低,過度焦慮情緒越低。
實際上,研究還表明,在父母獎勵或懲罰措施下學習的孩子,遇到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并不愿意承擔責任,而是“這次考試雖然我考砸了,可不是我的錯。你該給我的巧克力還要給我,爸爸你不要打我喲。”而對于內攝動機下學習的孩子,心理學家也強調要注意其長期影響,因為內攝動機下學習的孩子過度焦慮情緒高,而在達成目標或完成學習任務后,假如沒有什么其他內在驅動自己的動機,容易產生無方向感,有可能造成“空心病”。
所以,要想孩子健康成長,就要正確引導孩子的學習動機,盡量引導達到整合動機和內在動機。這也是趙博士不夸孩子“你算得真快!真厲害!將來上清華北大沒問題了!”“這么難的題你都會啊,你一定是你們班最棒的!”的原因。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學習的整合動機和內在動機呢?積極心理學也有具體指導。第一個方法是注意學習本身的價值,而不是回報;第二個方法就是滿足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自主、勝任和關系。第二個方法我在本公眾號“愛心樹A”4月28日發文《來看積極心理學家怎樣引導孩子刷牙!》中已有提及。
怎么樣?看了這篇文章,你對怎樣解決孩子學習的問題有答案了嗎?避開外部的獎罰引導,引導孩子愛上學習本身、鼓勵孩子相信自己、給孩子陪伴和支持,這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本篇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愛心樹A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