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謹老師,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通過大量真實案例各種違法犯罪人的心理問題,追述到犯罪人早期的家庭教育和心理教育。一個人是否會犯罪,往往與他出后的家庭教育有密切的關系。
她希望通過《心理撫養》這本書向父母們傳遞一種理念:養育孩子,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加重要。
通過情感,性格,觀念,能力四個方面,父母必須全程參與,陪伴與關愛獲得孩子的依戀感,獲得管教孩子和立規矩的資本。
參與孩子成長,進行情感撫育,教他做人做事。親自陪伴孩子,比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
我們不能錯過塑造孩子未來人生的最佳和最關鍵時期。
當今,熊孩子越來越多?他們怎么變成熊孩子?
2019年4月某天,上海盧浦大橋“砰……”,一個水花快速開合,沒有絲毫漣漪水花就回歸平靜。岸上傳來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縱有千般不舍與悔恨,也無法挽回。
17歲少年賭氣結束自己,用生命懲罰在生的親人。有什么過不去的坎,需要這種過激行為。
只因在學校犯事被叫家長來,媽媽到校后當眾扇了他幾巴掌。這幾巴掌燃起了少年的熊熊烈火,燒毀了母子情。當車駛到橋上速度緩慢時,急速開車門沖出去,一個跨越翻欄,跳!
死,解脫一切,只是這過誰來償?
李玫謹老師說:你的愛在他眼里是沒有限制的,所以他用你的愛來威脅你。只是他不知道死的含義。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一個錯誤信息,你的愛沒有限制。
冰冷的家庭育不出得體的孩子,一個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溫暖感受不到愛時,就會選擇離家闖蕩江湖。最后都會走上犯罪道路。
孩子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其實都跟父母的行為或教育方式有關。孩子從身體到心靈都是父母造就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很多問題都可以從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如果,親子關系良好的母子,不會上去就是幾巴掌。17歲,懵懂知社會,需要尊嚴。這個媽媽一巴掌把母子關系打散。
如果,母親是位知書達理的人,就不會在車里繼續嘮叨,增加孩子的怨恨心。
如果,母親有鎖后座鎖。如果,母親有攔下孩子。可是,沒有如果了。
時光不能倒流,人生沒有重來。成長就像一棵樹,具有不可逆性,只有向上成長,沒有往回生長。成長是有階段性的,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一旦錯過某個階段,再想彌補,就需要成倍地付出所欠下的親情,而不是金錢。
可見,這個母親就是錯失孩子太多成長期,才會有這樣的舉動。
父母要珍惜與孩子相處的過程。在過程中讀懂孩子,是為了日后理解孩子心理的基礎。
現在社會環境很復雜,養孩子越來越難,不像過去那容易。很多父母很焦慮,孩子一出問題,就找專家。可是任何專家都有一個問題不能替你解決,那就是你的孩子是不是你自己天天照顧,撫養,陪伴。
養育孩子,過程很重要。但現代人為了掙錢,孩子都是交給別人養,孩子本應與父母相處的大量時間被替代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自然也被削弱。
孩子的早期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情感依戀期,這個時期誰代養就依戀誰,情感紐帶也就系在誰身上,無人能動搖。
情感影響性格形成,情感得不到滿足的孩子會顯得急燥。急燥就會哭,從哭泣到抽泣到臟腑痛形成燥。這樣的孩子沒有朋友,很容易走上極端路線。
心理撫養比物質撫養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決定命運
父母失職或無心之過導致孩子出現一生難以避免的終生之錯
萬眾矚目的李天一,本該繼承父親的光輝走上光明大道,卻在他媽媽的寵溺縱容中走進監獄。不知他在獄中是否知道悔過,為自己的過錯買單。雖然爸爸李雙江老年得子確實珍貴,但該責該罰,絕不心軟。育兒沒有舍不得,還沒打罵,還沒批評自己先掉淚。
如此縱容,豈有不犯錯之理。這種人經常無視和侵人的權益,走到哪兒都給別人帶來困擾恐懼和危害。他們沒來由地壞,頻繁出現不良行為。
溺愛,是缺陷人格形成的基礎。溺愛性撫養在生活上包辦。在行為上無原則放縱。使孩子從小養尊處優,無法無天,養成懶惰,自私,任性,沖動,說謊等不良習慣。
有個名詞叫:能力重度殘疾。是一種人格缺陷。即使現在沒犯罪,以后呢?工作上,學習上,生活中,總有一天會犯病。
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從養育開始做起。用心養育孩子就是遇到自己“理想中人格”的那類人。
人格中既包含先天稟賦,又有后天養成的習性,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
危險人格的形成往往與家族養育方式有關。
大連13歲男生誘騙鄰居小女生到家玩,試圖強奸,遭拒后連砍七刀,男孩把奄奄一息地女孩拖到小區人煙稀少的灌木從的,還壓上兩個垃圾袋,里面裝滿了磚頭和碎瓦。
還若無其事的問女孩父親:你女兒找到沒?
當找到女孩時,因失血過多死亡。女孩子衣冠不整,左眼瘀青,脖子有掐痕,身上刀痕累累,讓她的父母悲痛欲絕。
當所有線索指向他時,他懂得說:我還沒滿14歲,不用判刑。
他父母對警察說:他還小,還是個孩子。
他小,作案手段極其殘忍;他小,懂得毀尸滅跡;他小,卻知道未滿14歲不用服刑法;
人小,心卻黑了!
其實,所有的壞都能找到源頭,如同引發一場火災的點點火星。
所謂:生而不養,養而不教,教而不當。就是在這樣家庭里。
也許,應該頒一道法令。讓那些不趁職的父母去“家長學校”好好學習。只有大人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英國有個法令:10-17歲孩子已經出現違法行為,法庭可判父母去上“家長學校”。學習如何樹立行為規范。如何對孩子的青春期做出適當的反應。如何控制孩子的行為方法。
如果不遵守這個養育令,將被視為犯罪,并處以罰款。
這種處罰父母監護不到位的做法,大大提高了育兒技能的做法,我國應該借鑒。
萬達廣場兒童樂園,孩子們都愛去玩的地方。球池里,倆幼童搶個波波球,雙方哭鬧找家長。最后變成兩個家庭群毆。打傷一個爸爸,扯壞一個媽媽所有衣服。一個小小的搶球事件上升成家庭斗爭,素養在哪里?孩子目睹全過程看到了什么?在他幼小的心底父母都成了惡魔一樣吃人,待他成人后也將是一個斗毆斗氣的人。
情感匱乏,心靈缺口,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災難。
有位老師說: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長很難。
要想孩子改變,大人先要改變自己。
作為父母,你現在的行為不僅會影響到眼前的子女教育,還會嵌入你的神經記憶,進入你的基因里,遺傳給子孫后代。
中國古人講:“祖上各德,福澤子孫”,這是一種很高的智慧。所以,每個人在為人父母后,要注意自我修行,要自律,努力成為好父親,好母親。為了子孫后代,我們現在這一代都不能懈怠。
劉德華電影《童夢奇緣》,劇中小光經常離家出走三兩天,每次被找到時爸爸總是會給兩三百元求他回家。可是過幾天,他又離家。
他情愿睡公園也不愿在家里呆著,因為在這個家里他感覺不到溫暖,感覺不到爸爸愛他。雖然爸爸是老師,可是教不好他。
人,一旦心理有缺陷,會造成終身的“漏洞”。在隨后的人生道路上就容易麻煩不斷,甚至還同領略到人生的美好就夭折在半路。
父母是孩子天然的老師,其資格源于血緣,因血緣而對孩子產生責任感,愛,耐心和期待,并給予鼓勵和幫助。父母的態度與言傳身教的示范是養育的本質。
所有的教育都不能替代或跨越注重情感撫養的養育。如果沒有來自心理撫養的情感作為基礎,教育只能教術,不能教心。
家族養育比隨后的教育更重要,更基礎,更具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家長不要錯孩子六歲前的養育過程。不要等到孩子出現情況后,才懊惱不已。
生孩子養孩子沒有“家長手冊”,只有肯花時間,肯花心思陪伴,找話題聊,努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就能達到心中優秀的親子標準,不會離孩子越來越遠。
陪伴孩子時要“用心”,而不是“用力”,也不是漫不經心。陪在孩子身邊玩手機不叫陪伴,叫陪著。沒意義!
家庭是人生的起點,人的許多問題源于早年養育
父母親自陪伴孩子成長,比只給孩子掙錢更有價值
早年家庭養育中的“心理撫養”和“心理教養”,這兩種心理養育將奠定人的一生心理基礎。
為了社會繁榮穩定,我們每個人都應學會在教育子女方面進行心理撫養,為國家輸送更多優質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