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了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撫養》,非常震撼!第一次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思考家庭教育。
我們對孩子的撫養是粗線條的,雖然家長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教育,越來越擔憂孩子的未來,甚至整體陷入育兒焦慮中難以自拔,但是我們的撫養并沒有精致起來,因為我們做家長的,不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
李玫瑾教授說,做犯罪心理分析,最痛苦的是分析完問題的根源了,可是人家的孩子都沒了,我還能跟家長說什么?
也有很多人慕名找到李教授,說孩子出現問題了,需要幫助,可是教育的最佳時機(或者說敏感期、關鍵期)已經過去了,一切都來不及了!
所以李玫瑾教授開始推行家庭教育中的心理撫養。
孩子一定要父母親自帶
孩子一定要父母親自帶!!
孩子一定要父母親自帶!!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做幼兒教育這么多年,每當發現孩子的行為異常,我們都會先問一個問題:這孩子小時候誰帶的?結果十之八九都是隔代撫養或者保姆帶的。林文采博士心理營養的理論也提到,一些人在很小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他在愛的能力、價值感、安全感等方面會出問題,而他一生都要去尋尋覓覓,尋覓找到除了爸爸媽媽以外的另外的重要他人,來滿足缺失的心理營養。
一生都在尋尋覓覓……
李玫瑾教授講到很多大案,對作案人分析下來結果都指向成長時期。
當年北京大興六口滅門案,李磊兇殘的殺害全家,包括兒子,落網后還說“他們……”。李玫瑾教授調查發現,他從小被爺爺奶奶撫養到九歲。
造成33人死亡的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發生惡性校園槍擊案,李玫瑾教授分析源于兇手八歲全家移民,完全陌生的環境讓他選擇性緘默。
……
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發現:許多殺人惡魔,其冷酷無情的心態往往源于他們在幼年時就沒有過形成“心理上的依戀對象”,或者是因為他在10歲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戀對象”。
陪伴、親自撫養比掙錢有價值
一些家長在孩子出現嚴重問題,請李玫瑾教授幫助教育孩子,她都會說:孩子不用來,家長來就行了。
李玫瑾教授告訴我們,青春期,家長與孩子沖突了,需要調整的是父母。
現在很多家長會通過各種渠道咨詢孩子教育的問題,家長的期望是專家給一劑“靈丹妙藥”——教育方法,用這個方法孩子瞬間秒變聽話。而當了解到孩子的問題來源于家長,這個過程需要家長做出很大的改變之后,家長的反應大多是轉身走掉,繼續回到他們的舒適區去“享受”那個痛苦。
做了多年家庭心理教育的沈家宏老師也說到,很多父母求助意愿高,可到了真正需要的時候就不來了。
所以,家庭教育的信息鋪天蓋地,課程理念不勝枚舉,可是,家長除了把孩子送到各種培訓班以緩解焦慮之外,還不能靜下心來做教育,更沒有從心理撫養的角度思考過。
未成年人的問題是成年人造就的,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李玫瑾教授談到一個青少年跳樓的案件,痛心于孩子用生命的代價也沒有換來家長的覺醒。這種不自知,這種執著地不肯改變是非常可怕的。據說自殺已經成為青少年的頭號死因。老師說兩句,跳樓;家長不給買手機,跳樓;高考完成績可能還不錯,也跳下去了……
我們的孩子怎么了?
李玫瑾教授說問題在于家長沒有自我反思的意識。
所以,該問問:我們的家長怎么了?我們的家庭怎么了?孩子就真的感覺這個世界毫無希望,置父母于不顧,堅決的要離開?他們的內心經歷了什么樣的絕望啊???
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李玫瑾老師告訴你“變態”、“孤狼”怎么養。那就是喂飽了不管,讓他眼前無人,耳邊無聲,無親情無同伴。
我們有愛,我們都在用愛滋養孩子的童年。可是怎么養呢?不要等到性格形成再來管。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是6歲之前。
性格教育比能力更重要,人性的教育比智力更重要。
名牌大學,投毒殺人
政法大學,前排砍死老師
生命科學,錘殺四人
他們能力強不強?智力高不高?可他們沒有人性!他們的性格呢?
決定一個人成功更重要的是性格。
性格培養怎么做?
三歲前給足心理營養,關注情感教育,無條件的愛。
三歲上下對孩子說不行,不打、不罵、不講道理、不走開。
重視與孩子的溝通交流,有話好好說。
克制沖動,讓孩子學會等待,延遲滿足。
抵制誘惑,做游戲讓孩子自我權衡、自我選擇,學會慎獨。
學會分享,培養感恩心態。
4歲開始練就堅強的意志,加強鍛煉,強化體質,苦著養。
(詳見李玫瑾教授講座視頻)
以上的方法12歲之前性格養成都可以借鑒。當然,孩子是千差萬別的,方法只是一個指向性的建議。對孩子,嘗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體驗、感受、思考,站在生命的角度去尊重他的差異性、獨特性。有了理念,開始實踐就是了,父母給孩子的,一定是當下能給他的最好的。
教育,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成人尚且都可以矯治,何況是我們的孩子呢。
愛他,就開始行動吧!
用你的愛去滋養他的生命。
李玫瑾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心理學會法律心理學分會副會長
她經常作客于央視今日說法等媒體,解析犯罪心理問題。她在多年研究基礎上提出,社會問題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關鍵在早年,早年的重點在家庭。
她提出“心理撫養”的概念,包括情感、性格觀念,家教決定人一生的品格。甚至決定一個民族的素養。
她呼吁:母親要親自撫養,6歲前對孩子說“不行!”青春期要以尊重教育為主。
她為家庭中的心理撫養提出許多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