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最近一直在看李玫瑾教授的視頻,并購買了她的書《幽微的人性》。李老師是長期致力于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的,她提出了一個觀點:許多犯罪行為,都是由于幼年的心理撫養缺失。
? ? ? 什么是心理撫養?所謂的心理撫養主要是強調孩子出生后由父母親自撫育。在這個養育的過程中也必定是充滿愛的,親親、抱抱、聊天,不斷增進彼此間的依戀。孩子吃喝拉撒的訴求被時刻滿足,他的內心也是充滿安全感和幸福感的。
? ? 什么時期是心理撫養的最佳時期?李教授把人的成長分成兩個階段:依戀期和青春期。0到12歲是情感依戀期,12到18歲是青春期。情感依戀期是進行心理撫養的最佳時期,也是關鍵階段,只有做好這一時期的心理撫養,孩子才能順利度過青春期,人生步入正軌。
? ? 了解了心理撫養的概念及其最佳時期以后,大家仍然會疑惑,怎么樣進行心理撫養?許多家庭對孩子也是有求必應,給予無微不至的愛,為何孩子變得自私任性。接下來我要具體談談如何心理撫養。
? ? ? 0到3歲要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這一階段的孩子是最弱小的,他所有的生存需要都要求助于另一個。李老師提到,越是高等的生物,在生命的初期反而是最無能的。比如狼仔,它在母狼的懷里能自己尋找乳頭吃奶。而剛出生的嬰兒,母親在哺乳時還要調整姿勢將乳頭送進嬰兒嘴里,他才能吃到奶。剛出生的嬰兒無法抬頭,無法翻身,所有的痛苦都通過哭泣來求助于撫養人。充沛的愛與陪伴使得孩子與撫養人之間建立了充分的依戀和信任。
? ? ? 3到6歲要對孩子進行性格培養。6歲之前對孩子說“不”,這是李老師很重要的一個觀點。這一時期可以抓住一個事情對孩子專門做一個訓練,比如孩子一個沒道理的要求,父母要堅決地拒絕,克制孩子的任性。再一個是防止孩子自私,心中常念他人,學會分享。不自私的人未來走上社會將更受別人的歡迎,更容易取得成功。最后是自我控制和經歷挫折。自我控制即等待,以獲得更大的滿足。經歷挫折可以讓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如游泳和長跑,提高孩子的韌性。
? ? 6到12歲。引導孩子培養興趣,尋找人生的價值。當前的教育體制以成績論優劣,其實這并不合理。關于這一點,我也十分欽佩李老師的決斷。她的女兒數學極差,但?頗有音樂天賦,于是她讓女兒放棄數學,報考了音樂專業。我想大部分父母都沒有這樣的魄力。正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引導孩子走自己的路,做自己,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大多是隨波逐流。我身邊也有這樣的人,感興趣的事情被父母阻撓,在學業上屢屢受挫,反而丟失了自信,迷失了自我。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而最了解孩子是父母,幫助和引導他們尋找自我價值,才能讓孩子實現自我。
? ? 這的確是一個拼爹媽的時代,但不是爹媽的經濟實力,不是爹媽的人脈背景,而是一對懂得教養的爹媽。抓住依戀期的心理撫養,進行有愛的心理撫養,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長,也會成為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