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個孩子從呱呱墜地,就要迎接各種挑戰,從學會坐、臥、爬、行,到掌握語言、學會溝通,每一項能力的獲得,都是超越之前的自己,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孩子再大些,又要開始與其他人的競爭。進入小學要比考分,進入中學要比名次,升入高中又要準備搶渡“獨木橋”。然而,這些都只是前奏,踏入社會后,接下來人生挑戰只會更加嚴峻。人的一生中無法繞過困難和競爭。面對困難和競爭時或者退縮、或猶豫不決、或積極向前,就會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質。通常,這個心理特質我們稱之為信心,而在心理學上有個對于的概念就是自我效能感。
? ? ? ?自我效能感是美國新行為主義心理學家班杜拉在其所著的《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的概念,他認為自我效能感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 ? ? ?當我們分析一個人的能力構成時,最終可以歸結為兩個主要部分,技能和自我效能感。而現實中的家長都很重視孩子的學習,但在大部分家長的意識中,學習的內容無外乎數理化、文史哲、體音美,這些科目都屬于技能的范疇。掌握技能就具備了參加社會協作的硬件。自我效能感強,能讓硬件的得以施展和發揮,自我效能感弱,就會因退縮和猶豫喪生機會,硬件也就無用武之地,并因此退化甚至是消失。自我效能感能讓人確定目標,運用技能克服困難,解決問題,實現個人愿景。對于一個自我效能感強的人來說,愿景的實現又會增強信心,使他敢于把目光放在更高的目標上,為實現更高的目標,相應技能的提高也成為必須,于是,提高技能、增強自我效能感相互交織演進,促成個人成功。這個過程不斷重復,呈現出一個人的整體能力。在由個人能力搭建的人生高度中,自我效能感是一個重要支柱。
? ? ? 自我效能感的建立,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但越早培養越好。
? ? ? 嬰幼兒的世界,就是吃喝拉撒睡玩。這個時候,孩子其實活在一個沒有現實意義的成敗得失的世界里,這是一個絕佳的自我效能感培養期。當孩子有了一個意愿時,如果可能,就讓他們自己試著去完成。當他們靠自己力量完成這個意愿時,自我效能感就增強。當他們靠自己力量遇到挫敗時,他們會產生挫敗感。而這對大人來說,孩子面臨的困難化解起來是很容易的。當被挫敗感控制的孩子發現自己還有可以信賴的父母時,不會心生絕望。這時,孩子的挫敗感就會被托住,他們就會重新振作起來,開始下一次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嘗試。
? ? ? 那具體怎么培養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呢?
? ? ? 根據 班杜拉的理論,影響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直接經驗(direct experiences),二是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三是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四是情緒喚醒(emotion arise)。那我們可以設想一個場景,一個一歲多的嬰幼兒想拿到十幾米外的一個玩具,對于這個剛會走來的孩子來說,任務還是很艱巨的。這時大人要有意識的從四個方面做:一是給孩子實踐的機會,不越俎代庖,讓他通過努力自己拿到玩具。二是大人可以給孩子做出示范,給孩子演示拿玩具的過程,讓孩子學著去做。三是通過語言,告訴孩子,可以自己拿到玩具,也許孩子不會完全聽懂大人的話,但你指向性的語言,相信孩子還是能感覺到的。四是大人通過形態語言調動孩子的情緒,包括鼓掌、加油等,鼓勵孩子走過去拿玩具。但這個過程還依然可能會受挫,甚至是多次受挫。這時大人可以降低難度讓孩子完成任務,比如,把孩子和玩具的距離縮短,讓孩子更容易達成目標,在成功體驗中積累自我效能感。然后再逐步提高任務難度,直至達成原有目標。
? ? ? 當然,有很多事孩子是做不了的。比如接觸刀具等危險物品等,被大很多的孩子甚至成年人欺負等等,這些情況都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圍,這時當然還是要大人去幫忙解決。
? ? ? 總體上,如果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就支持讓他自己試著做,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會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結果是,孩子們在那些看起來很小的事上,錘煉出了很好的自我效能感,真到了以后那些具有很大現實意義的挑戰時,他們可以借自我效能感的支撐,去化解各種挫敗,實現自己的意愿。
?????0?m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