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多年工作經驗中,我發現,很多媽媽最期待自己孩子擁有的品質就是‘自信’,沒有什么比媽媽看到孩子總是躲在自己身后不敢去玩不敢去爭取更糟心的事情了,那么,今天我們就來看看,自信源于哪里?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是那么自信呢?在開始這個話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一個熟悉的故事。
話說喬丹在上高中的時候,和好朋友一起報名參加了學校的藍球隊。但是,他的好朋友被球隊錄取而自己卻沒有被錄取,這件事給喬丹帶來了很大的打擊,他回家之后哭了很久。哭完之后,他還是覺得自己的實力進球隊是沒有問題的,于是他找到教練,問教練為什么沒有錄取自己,教練直白地說,他身高沒有優勢,而且動作也不靈活,不適合做一個職業球員。聽到這樣的話,如果是一般人,可能就已經放棄了,但是喬丹卻不肯放棄,反而更加努力地練習籃球,不錯過任何一個接近籃球隊的機會。一年之后,喬丹的身高不僅長到了一米九一,而且球技也超過大部分隊員,教練再也不敢小瞧他了,終于同意讓他進入校隊。
那么,是什么讓有些人能夠走出失敗并最終獲得成功?是什么讓有些人在挫折面前總是輕易放棄?心理學家稱之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什么呢?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自我效能感影響或決定人們對行為的選擇,以及對該行為的堅持性和努力程度;影響人們的思維模式和情感反應模式。
那么,是什么在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呢?
自我效能感最初來源于世界和他人對嬰兒的關注和回應,這個‘他人’大多指的是媽媽。如果小嬰兒餓了就有奶吃;冷了怕了就有人抱,他不覺得這是因為有媽媽,他會覺得自己似乎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可以心想事成。這就是嬰兒的自戀,自戀是人與生俱來的,嬰兒需要將養育者與自己混為一體,乳房以及媽媽都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如果他心想而沒有事成,他可以試著哭,或者發出一些咿咿呀呀甚至‘媽媽’的語詞去呼喊,當這樣做之后,如果孩子的愿望得到滿足,他會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如同一個神奇的魔法師。這就是兒童最初最基本自我效能感的來源。
如果兒童做了這一切,內心產生了欲望沒被滿足,大聲哭了依然沒有被滿足,也發出呼喊了愿望還是沒有被滿足,他不會認為是自己父母不夠好不夠盡職盡責,而是會感到自己無能,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調配身邊的人或物,覺得自己不行覺得自己不好。因此,一歲以前的孩子如果得到足夠好的照顧,他就會有一種沒理由的自我效能感,他就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他就是相信自己是上天的寵兒,相信自己能成功,這就是一種最基本的自信。所以,如果你覺得孩子不夠大方不夠自信,可以反思一下,在嬰兒期我們是不是給到孩子全然的關注和積極的回應?孩子最初的人生基調,我們是不是給他涂上了樂觀明亮的色彩?
但是,心想就事成,孩子會有一種‘我不用行動,好事就會來’的自信。在未來的人生中,他們是樂觀主義者,但是進取性并不強。如果孩子哭了喊了,愿望達成了,兒童就會有一種‘我哭我喊就有用’自信,在未來的人生當中,他們會努力爭取自己想要的,進取心會更強。
而那些一歲之前沒有得到很好照顧的孩子,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他們大多缺少這樣的自信,因為他們發現心想、哭叫甚至用語言‘念咒’都沒有用。因此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大多都很差,他們會感覺自己是失敗者,是無能者,他們會經常感覺到一種深深的無能為力感,他們相信‘做什么都沒有用’。在未來的人生中,他們往往一失敗就會氣餒,遇到挫折就很容易放棄。
自我效能感第二個最主要的來源是孩子能夠自由的行動,能夠依靠自己解決問題滿足自己需要的經歷,孩子從這些行動中可以看到自己影響和改變世界的力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孩子沒有掌控自己身體的能力,比如一個孩子因為身體疾病或者帶養人觀念錯誤而導致不會爬行,不會很好的走路,很難跨越障礙很難突破身體的限制,孩子就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他能怎么辦呢?他只能采用一歲之前的應對模式,哭喊尋求別人的幫助。那我們知道孩子出色的身體掌控能力是在不斷使用自己身體的過程中建立的,所以我們從小要鼓勵孩子多使用自己的身體多俯趴多抬頭,多翻身多爬行多運動等等,這也是我們智能課上課的重點。
我們知道,自我效能感第二個最重要的來源是自由行動,從行動中看到自己具有影響和改變世界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經常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很多媽媽會不由自主地化身成為超人,我們知道嬰兒期大約一歲之前孩子需要大量的關注和回應,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尤其是行動能力的獲得,我們就需要逐步放手給孩子更多獨自探索的機會,比如一到三歲之間,讓孩子適應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上廁所等等,但是很多超人媽媽或者老人保姆會不由自主的過度幫助,會不由自主的過度關注,會不由自主分享自己的人生經驗,會不由自主的限制孩子活動,這個不可以摸那個不可以碰,原則上只要孩子的行為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都是有權利去探索的,但是很多孩子會被剝奪這樣體驗的機會。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就反復地強調,“父母永遠不要替孩子做他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否則,孩子就會失去應有的生活訓練,變得依賴而驕縱,直到認為“得到別人的照顧,才是得到了別人的愛”,從而錯失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機會。
總之,自我效能感形成的第二個來源主要取決于孩子過去做了什么,以前成功解決問題的經歷導致高的自我效能感,而以前沒能滿足自己愿望的失敗經歷導致低的自我效能感。
影響自我效能感第三個因素是替代經驗,這個指的是孩子通過觀察他人行為的成敗,對自己未來行為成敗的預估和評判。人的許多效能期望是來源于觀察他人的替代經驗,在這里,觀察者和觀察對象越相似,觀察者越容易產生和被觀察者相類似的行為。比如孩子非常喜歡某個小朋友,這個小朋友可以獨立爬大器械,那我們的孩子就會有這樣的信心,我也可以像他一樣爬大器械,我也是可以做到的。
影響自我效能感的第四個常見的因素是言語勸說。言語勸說是指當你尊敬的人或者信賴的人強烈認為你有能力成功的應對某個困境時,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言語勸說并不是空洞的贊美,而是和孩子行為結果或者說是成就緊密相關的有效鼓勵。勸說的價值取決于它是否切合實際,缺乏事實基礎的言語勸說對自我效能感的影響不大。比如我們有一個剛入托不久的孩子,他剛開始需要老師喂飯,后來會自己吃了但是會撒很多飯,我們鼓勵他的時候就要符合事實,我們不能說你是今天吃飯最好的孩子,我們只能說:你今天可以自己吃飯了,雖然會灑,但比昨天強多了,這說明你的小手還是很能干的,還是可以把自己喂飽的等等。
影響自我效能感第五個常見因素是情緒喚醒水平和環境條件。通常,強烈的激動情緒會妨礙行為的表現而降低自我效能感。通常,當一個人進入陌生而又容易引起焦慮的情境中時,他的自我效能感就會降低,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給孩子提供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小伙伴讓孩子逐步適應建立信心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們常見的影響孩子自我效能感的五個因素,希望可以給媽媽們帶來一些啟發。最后,紀伯倫的一首詩送給大家。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借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兒女是從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他用盡力氣把弓拉開,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也愛無比穩定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