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書名:堅持一種可以養成的習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古川武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what ?習慣是什么?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解決另外一個問題:人為什么會產生習慣?
研究表明:每個個體有意識的行為,其實是有限的。人的意識分為表意識與潛意識兩種。而表意識一次只能做一件事。那么,問題就來了,你是如何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的呢?答案是,表意識的行動已經轉化為了潛意識的行動,也就形成了行動的自動化。從而看出,習慣就好比是在腦中設定的程序,能把固定而重復的行動化為無意識的重復動作。
本書中,作者是這樣解釋的:不依賴意志或毅力,把自己想要持續的事情引導到如每天刷牙般輕松的狀態。總之,保持行動自動地持續進行,就是“習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設定目標,但又經常放棄,總是不能把自己想持續做的事情轉化為習慣,那么產生這種三分鐘熱度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作者認為:人類具有“對抗新變化、維持現狀的傾向”的特點。環境變化時,生物會將生理狀態維持在某一固定狀態,這一狀態稱為“體內平衡”,拿體溫來說:人類的正常體溫是36.5℃,身體平常一直維持在正常體溫的狀態。不管是氣溫氣溫高到攝氏40度的盛夏還是低到0度的寒冬,我們的身體都不會受到環境變化的影響,仍然維持在正常的體溫。而“培養習慣”的過程也類似,正因為身體對"培養新習慣"的變化感受到了威脅,所以大所數人對于新事物都是“三分鐘熱度”而無法勤奮地持續,最終就容易導致失敗。本書稱這樣的現象為“習慣引力”。
習慣引力的兩大特征:
1 ? 抵抗新變化
培養良好的習慣,就是在改變的過程,因此,一旦打算培養新習慣,身體就會產生反抗,試圖不被新的行為影響,就容易中途失敗。
2 ? 維持現狀
一旦大腦認定某種行為跟往常一樣,就會拼命地維持這種行為。不過,一旦大腦認為某項好習慣“跟往常一樣”,那堅持起來就容易了。我們可以利用這種特性,將某項行動轉化為習慣,只要持續到新習慣一直到大腦認為這項習慣“跟往常一樣”,我們就能改變自己的行為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習慣的分類
程度一 ? ?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即每天規律的行為,如,讀書,整理,記錄等。
培養周期需要1個月
程度二 ? ? 身體習慣
?身體習慣是與身體節奏相關的習慣。如:跑步,減肥、早起、健身等。
培養周期需要3個月
程度三 ? ? 思考習慣
與思考能力相關的習慣。如:邏輯性思考能力,創意能力、正面思考等習慣。
思考習慣與當事人的性格有關,所以對于變化所產生的抵抗也最強烈。
培養周期6個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why ? 我們為什么需要習慣?
首先,習慣是有力量的,它決定著我們的行動
世界著名的自我啟發大師博恩-崔西在其焦點一書說過:你的所有行動幾乎全部,或至少有95%,是由你本人的習慣所決定的。從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寢,習慣控制著你的言行和對旁人的反應。一旦某種行動化為習慣,就可以在無意識中進行控制,就可以通過較少的勞動獲得較大的成果。心里學家也曾給出這樣的觀點:人類有95%的行動是在無意識中進行的,而大部分的無意識行動都是通過習慣產生的。
習慣所產生的效果會通過“復利”而產生驚人的效果。就算是小小的行動,一旦重復累積,成果會以“等比級數”倍增。比如:同樣是7年時間,新井先生持續發行電子報,最終成為時間管理專家,收獲了時間管理的知識、技巧,出版書籍,擁有了大批的忠實讀者,并最終創立自己的公司。而吉田先生,剛開始做一件事,不久又放棄,周而復始,最終一事無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 how ? 該如何養成習慣
培養習慣的三個周期
????階段一反抗期(1-7天):馬上就想放棄
????階段二不穩定期(8-21天):被預定事項或他人影響
????階段三倦怠期(22-30天):逐漸感到厭煩
第一個周期:如何度過反抗期?
1.把重心放在“撐下去“上就好。也就是說,"每天持續行動”是最重要的。比如,用功念書,那能夠是每天打開書本就好,跑步的話,做跑步前的熱身運動也可以。這個階段可以完全忽略行動量或結果。
反抗期的兩項具體對策:
對策1 以嬰兒學步開始
方法一細分“時間”
如:5分鐘整理、15分鐘閱讀、3分鐘寫日記、15分鐘跑步等
方法二細分“步驟”
如:只整理一個房間、讀一頁書、寫一行日記、“走路”而非跑“馬拉松”
重點設定嬰兒學步時,請務必遵守以下的重點。
1 設定容易執行的門檻
降低行動的門檻很重要。把門檻設定到就算是加班、聚餐也一樣能夠做到的狀態,以無論什么樣的狀態都能夠執行為前提,徹底降低行動標準。
2 拋開不滿足感
嬰兒學步時期,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3.一定要每天持續執行
行為習慣在固定之前一定要每天都執行,這是最大的前提。堅持30天之后,如果已經習慣了,每周降至3-4次也沒關系。
對策2 : 簡單記錄
效果
1 能夠客觀的分析并了解問題。
2 減少行動的不確定性。
如果持續記錄的話,就能客觀地管理自己的行為,并掌握現實行動與理想目標的差距了。另外,對于沒有執行的空欄也會產生罪惡感,從而能改善行為的不確定性。
3 提高動力
通過持續記錄行動,能夠量化自己的行動并將行動視覺化,從未可以產生自信、提高動力。能夠讓我們看到每天執行小行動的意義,以及深切反省偷懶的原因。
方法
簡單記錄可采用以下2種方法。
1 思考記錄內容(要記錄哪些項目)
只記錄完成目標“○”和未完成目標“×”
除“○”和“×”之外,記錄行動的內容、數值。
2 思考記錄的媒介(要記錄在哪里?)
紙張(檢查表、日記、記事本等)
電子媒介(電話、電腦、計步器、心跳表等)
簡單記錄需遵循的重點
1 不要過于繁瑣
2 一定要每天記錄
預防失敗的“習慣培養三原則”
????原則1 鎖定一項習慣(不要同時培養多項習慣)
????失敗的第一個原因:太貪心,想同時培養多項習慣。
????如,減肥時,想同時運動,還控制飲食,會出現很高的失敗率。
????原則2 堅持有效的行動(行動規則越簡單越好)
????原則3 不要太在意結果
????第三個原因:過度在意結果,導致行動節奏被打亂。
第二個周期:如何度過不穩定期?
1 行為模式化
所謂“行為模式化”,是指把你想培養的習慣化為固定的模式(時間、做法、地點),并認真執行。
有何效果?
1) 培養節奏感
相同時間、相同地點開始做相同的事,利用這樣的方式把固定的節奏滲透到身體里,可以順利在無意識中開始活動。
2 )不容易忘記
一旦建立的固定的行動節奏,身體就能適應“不做不行”的狀態。
方法
1 )時間:決定星期幾、幾點開始
例如:每周一、三、五晚上八點開始閱讀。
2) 內容:決定數量與方法
例如:在上班途中、辦公室、家中或附近的咖啡店學習。
重點
1 )盡量找出不被侵犯的“圣地”。
利用不容易被工作或私事影響的時間最好。
2) 考慮一舉兩得的做法
如把行動安排在上班途中或午休時間,就不需為培養習慣另外安排時間了。
3) 每天持續行動
2 設定例外規則
例外規則是對不規律發生的事件預先制定應對規則的彈性應對機制。
設定例外規則是不是為了寵溺自己,而是為了讓計劃保持彈性。
效果
有彈性的執行計劃
遇到突發情況(如:加班、天氣變化等突發事件)能靈活應對,持續原設定的計劃。
減少壓力
若無法遵守已經決定的事情,會產生自我厭惡或無力感,繼而感受到壓力。
應用例外規則,能夠完成既定事項,減輕不必要的壓力。
方法
考慮例外狀況
A 身體狀況(疲倦、提不起勁、感覺不舒服、感冒等)
B 氣候(太冷、太熱、下雨、下雪等)
C 預定事項(突然加班、聚餐等)
考慮應對方法
A 以“嬰兒學步”的方式行動
B 替換
第二天加倍完成目標,或者星期天預留時間出來,不做任何的安排。
C 設定特別的日子
"光明正大”地中斷一次行動,也是一種方法。建議盡量選擇方案A。
重點
1 假設可能發生的例外狀況,事先假設可能發生的例外狀況
2 一邊嘗試一遍變更“例外規則”。
3 設定持續開關
“持續開關”是善于培養習慣的人為了能夠持續行動所設計的一些巧妙的方法。
如:學習時,有人會獎勵自己以提升干勁。
根據心理學的說法,積極行動的動力來源分為“產生快感”與“回避痛苦”兩種。
本書根據這個理論將12種開關分為“糖果型開關”與“處罰型開關”兩大類。
效果
1 獲取動力
1) 糖果型開關(快感)
2 )處罰型開關(危機感)
2 建立能夠持續的機制
一周看兩次外國電影作為學英文的獎勵。
善于培養習慣的人,知道讓自己持續行動的訣竅,并能講這些行動化為固定模式。
重點
1 了解自己擅長的事
2 不同的習慣有不同的開關
第三個周期:如何度過倦怠期?
1 添加變化
若一直持續做同樣的事,任何人都會對單調感到厭煩。
若學習英文,就多準備好不同的教材;
如果跑步,就經常給改變跑步路線;
效果:
1 )以嶄新的心情重新出發
利用變化打破單調的氣氛,以嶄新的心情重新出發。
2 )產生動力
因心情低落而消失的動力會再度涌現。
方法
1 )改變內容、環境
改變學英文用的教材、改變學習環境、學習聽得音樂、電精油燈等。
改變能帶來新鮮感。
2 使用"持續開關"
例如:“請專家指導訓練課程”,“組團一起跑步”
重點(以“一舉兩得”的角度思考)
1 )一舉兩得:指的是“通過一個習慣得到兩倍的收獲”。例如:“一邊聽英文一遍整理”,“一遍聽有聲書一遍跑步”“把看電影轉變為學英文的工具”。
現有的習慣+新的行動,相當于“有價值”的變化
2 )準備多種選擇
變化越豐富越好,建議至少要想好三個可以選擇的活動。
3) 不雅輕易改變模式或規則
3 計劃培養下一個習慣
思考下一項要挑戰的習慣,并開始擬定計劃。若想要得到豐富的收獲,持續播下“習慣的種子”是必要的。
請有計劃性地擬定方案,一旦培養一項習慣之后,馬上就進行下一個習慣計劃。
在倦怠期最后階段計劃下一項習慣就是為了建立習慣的連貫性。你要不斷地為培養習慣投注心力,如此才能獲得良好習慣所帶來的甜蜜果實。
習慣清單范例
第一個月英文聽力(15分鐘)
第二個月英文閱讀(15分鐘)
第三個月肌力訓練(第一個月)
第四個月肌力訓練(第二個月)
第五個月肌力訓練(第三個月)
第六個月閱讀、做筆記(15分鐘)
第七個月改善飲食生活(第一個月)
第八個月改善飲食生活(第二個月)
第九個月改善飲食生活(第三個月)
第十個月打坐(10分鐘)
第十一個月泡澡(30分鐘)
第十二個月寫作(30分鐘)
效果
1)可以看到現在培養習慣的經過
通過擬定培養下一個習慣的計劃,能夠再次感受到目前培養習慣所獲得的成就,如此一來,倦怠期就變得有趣。
2)提高培養習慣的能力
學會“習慣化”的過程和方法。
方法
1 把目標倒過來計算
針對優先度高的習慣,重新檢視第一章中所列的“習慣的年度計劃”清單。
2 擬定計劃
為了培養“習慣化”的能力,請使用新的工作清單擬定計劃吧。
建議第一、二次都要如實填寫。從第三次開始就已經“上手”了,這時就沒必要重新填寫了。
重點
1)排列優先級
培養習慣會耗費許多心力,所以請慎選對你自己而言最有效的習慣。可從多個選項中挑出優先級高的習慣。
2)就算已經擬好計劃也不要執行。
保持一次只培養一個習慣的原則。
完成一個計劃后,再馬上投入新的計劃。
PS:常見的十二個持續性開關
1.糖果型開關:1.獎勵 ?2.被稱贊 ?3.游戲 ?4.理想模式 5.儀式 6.去除障礙
2.處罰型開關:1.損益計算 ?2. ?結交朋友 ?3.對大眾宣布 ?4.處罰游戲 ?5.?設定目標 ? 6.強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