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痛苦之身(pain body) (節選)
很多人思考的過程大多都是不自主的、自動化的以及重復的。這不過是一種精神上的靜電干擾,并沒有真正的用處。嚴格來說,不是你在思考,而是思考發生在你身上。當你說"我思考"的時候,是暗示你有自主權。它意味著你對這件事情有決定權,在這里你是有選擇余地的。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并不是這么一回事。"我思考"就像"我消化"或是"我循環我的血液"一樣,是錯誤的陳述。消化是自己發生的,血液循環是自己發生的,思考也是自己發生的。
腦袋里的聲音有它自己的生命。大部分的人受制于那個聲音;他們被思想占有,被心智占有。因為心智被過去所制約,你因而被迫不斷地重復演出過去。以東方的詞匯來說,就是業力(karma)。當認同于那個聲音時,你當然渾然不覺。如果你知道的話,就不會被它占據了。因為只有當誤把那個占有你的實體當成自己時,也就是說,當你變成它的時候,你才會真正地被它占有。
5.2:?情緒和小我
小我不僅是未受觀測的心智以及在腦袋里老想假扮成你的聲音,同時也是身體對腦袋中那聲音所說的事情的反應,也就是未受觀測的情緒。
我們前面已經看到,大部分的時間,小我的聲音都會從事哪些思考,還有,無論思考的內容是什么,小我思考過程的結構與生俱來就功能失調。這種功能失調的思考就會讓身體產生負面情緒的反應。
身體相信腦袋中的聲音所訴說的故事并對它做出反應。這些反應就是情緒。而這些情緒接下來又把能量反饋給當初創造它的思想。這就是介于未受審查的思想和情緒之間的惡性循環,創造了更多情緒化的思考以及情緒化的杜撰故事。
小我情緒組成的成分是因人而異的。有些小我的情緒成分比較大些。觸動身體發生情緒反應的思想有時來得太快,在思想還來不及在心智中成形時,身體已經回應產生情緒,而情緒也轉變成了反應。那些思想存在于一個語言未及的階段,可以被稱為未說出口的、無意識的假設。它們源自于過去的制約,通常是從童年早期開始。"人都是不可信賴的"就是一個人無意識假設的例子。這個人最早期的人際關系,也就是說,和他父母與手足間的關系,是缺乏支持而且不能提供信任感的。還有一些常見的無意識假設的例子:"沒有人尊敬我和感激我。我必須要奮斗才能生存。錢永遠不夠用。生命總是讓你失望。我不配得豐足。我不值得愛。"無意識的假設在身體創造了情緒,然后又制造心智的活動以及(或是)立即的反應。這樣一來,它們就創造了個人的實相。
5.7:痛苦之身如何以你的思想為食
當痛苦之身感到饑餓時,就會從休眠狀態中蘇醒,準備開始覓食。還有就是,它也可能在任何時間被一件事情給觸發。準備要覓食的痛苦之身,可以經由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被觸動,像別人說了或做了什么,甚或是一個思想。如果你獨居或是當時沒有別人在身邊,痛苦之身就會以你的思想為食。突然之間,你的思緒就會變得極端的負面。你可能無法察覺到,在那些蜂擁而至的負面思想出現之前,一波負面情緒早以黯淡而沉重的心情,或是焦慮、暴怒的方式,侵略了你的心智。所有的思想都是能量,而此刻痛苦之身正是以你思想的能量為食。但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可以供它食用。你不必特別敏感就可以察覺到,一個正面的思想與負面的思想是有完全不同感受的。它們是相同的能量,但是振動的頻率卻不同。一個快樂、正面的思想對痛苦之身來說是無法消化的。它只能以負面思想為食,因為只有這些思想和它的能量場是相合的。
萬事萬物都是不斷振動的能量場。你坐的椅子,還有你手上拿的書,看起來好像是堅實而且固定的,因為這是你的感官感知它們振動頻率的方式。也就是說,分子、原子、電子、亞原子的粒子,它們不斷地振動,因而共同創造了你看起來是椅子、書本、樹木或身體的東西。看起來像是物質的實體,實際上是能量以一種特定范圍的頻率振動(運動)的結果。思想的能量也是一樣的,但是它的振動頻率比物質來得高,所以看不見也摸不著。思想有它們自己振動的頻率范圍,負面思想的振動頻率較低,正面情緒的頻率則較高。痛苦之身的振動頻率和負面思想的振動頻率能夠產生共鳴,這就是為什么痛苦之身只能以負面思想為食。
靈性學中能講的內容無非就是這些。但反復講,不同的作者用不同方式去講,但講來講去,有時還會陷入其中。
那么當它出現時,隨它出現吧。然后再去反思一下它背后具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