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小我:人類的現狀
字句(words),無論是發聲說出來或是沒有說出來,而只是以思想的形式存在,都會在你身上投下一個幾乎像催眠一樣效果的魔咒,你很容易在其中迷失,而且像被催眠地暗自相信,當你把一個字句與一個事物聯結的時候,你就知道它們是什么了。事實是:你其實不知道它們是什么,你只是用一個標簽把一個謎團給遮羞了。任何事物--一只鳥、一棵樹,甚至一塊簡單的石頭,當然還有人,其實最終都是無法被知曉的。這是因為它們都有著深不可測的深度。所有我們可以理解的、經歷的、想到的,都只是真相的表層,比一座冰山的尖端還小。
2.1? 虛幻的自我
“我”這個字,具體再現了最大的一個謬誤和最深的一個真理--取決于你如何使用它。在傳統的用法上,它不僅是語言中最常用的一個字(還有作為受詞的“我”,“我的”,還有“我自己”),也是最常誤導人的字,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我”具體化了一個最原始的錯誤。一個對“你是誰”的誤解,一個虛幻的認同感,這就是小我。這個虛幻的自我感就是愛因斯坦說的,“一個意識的視覺虛幻”。愛因斯坦不僅對于時空的實相,更對于人類的本質有著深奧的洞見。那個虛幻的自我,就變成了所有進一步闡釋(或者說是誤解)實相,思想過程,互動和人際關系的基礎。你的實相就成為這個原始幻相的一個反映。
2.2 : 腦袋中的聲音
2.3:小我的內容和結構
小我的心智完全被過去所制約。它的制約有兩個面向:內容和結構。
在一個孩子因為玩具被奪走而痛哭的例子里,那個玩具就代表了內容。它和任何其他的內容都是可以互換的--任何其他的玩具或是物件都可以。你所認同的內容是被你的環境、教養、和周邊文化所制約的。無論這個孩子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這個玩具是一個木頭做的動物還是復雜精密的電子產品,就失去它的痛苦來說,沒有任何差別。這個劇烈的痛苦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是在于這個字:"我的",這就是結構性的。無意識地、強迫性地借由與一個物件產生關聯,來強化一個人的身份認同,已經是小我心智的結構中根深蒂固了。
小我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的心智結構就是“認同”(identification)這個字是從拉丁文idem(意思是“一樣的”)和facere(意思是“使成為”)衍生而來的。所以,當我“認同”某個事物的時候,我就“使它成為一樣的”。和什么一樣呢?和我一樣。我賦予它我的自我感,所以它就成為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了。認同最基本的層次就是與實體事物認同:我的玩具,稍后就變成了我的車子,我的房子,我的衣服等等。我試著在事物中尋找自己,可是卻從來沒真的成功,最后還讓自己迷失在這些事物中。這就是小我的命運。
2.4:與事物的認同
2.5:遺失的戒指
2.6:所有權的錯覺
你如何放下對事物的執著呢?試都別試了,這是不可能的,當你停止在事物中尋找你自己的時候,那個對事物的執著自然而然會消失。與此同時,只要覺知到你對事物的執著就可以了。有時你不會意識到自己對事物的執著(認同),直到你失去了它們,或是面臨失去的威脅。如果那個時候你生氣了,或者開始焦慮等等,那就表示你對它們是執著的。如果你覺知到自己認同于某個事物的話,那個認同本身就已經不完整了。“我是那個覺察到自己有執著的覺知。”這就是意識轉化的開始了。
2.7:與身體的認同
并不是只有好的或是接近完美身體的人才會把身體視為他們的身份認同。同樣的,你也可能輕易地認同于一個有問題的身體,而把身體的不完美、疾病或殘缺當成你的身份認同。你可能認為自己是某種慢性疾病或殘疾的“受害者”,也會這樣描述自己。你從醫生或是其他人那里因此可以獲得很多的關注,他們也經常地幫你確認:你概念上的一個身份認同就是一個“受害者”或是“病人”。然后你就會無意識地依附于這個疾病,因為它已經成為你自我認知的身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另一個小我可以認同的念相。一旦小我找到了一個身份認同,它就不會輕言放棄。令人驚訝但常見的是,為了尋求一個較強的身份認同,小我可能,而且也會創造出一些疾病,好讓自己經由它而應得更加壯大。
2.8:感覺內在身體
我稱之為“內在身體”的東西,其實不是真實的身體,它是一個生命能量,介于形相和無形之間的橋梁。養成習慣盡可能常常去感受你的內在身體。一段時間之后,你就不需要閉上眼睛才能感覺它了。舉例來說,試試看你是否能夠在傾聽別人說話時感覺內在身體。看起來它好像是矛盾的:當你和你的內在身體聯結時,你就不再去認同你的身體,也不會認同于你的心智。也就是說,你不再認同于形相,而是從對有形的認同轉移到對無形的認同,也就是對本體的認同,這才是你真正的本質身份。身體覺知不但可以讓你安住在當下時刻,它也是可以跳出小我桎梏的大門。它同時可以強化你的免疫系統和身體的自愈力。
2.9:對本體的遺忘
小我始終都是與形相認同,在形相中尋找自己,而又在其中迷失。形相不僅是物質的事物和肉體,比外在形相(物體和肉體)更基本的一個形相,就是不斷地從意識的場域中升起的念相。它們是由能量形成的,比物質的事物來得精細,也較不稠密,但是它們還是一種有形的形相。你能夠覺察到的,那個喋喋不休的“腦袋里的聲音”,就是那個不間斷的、強迫性的思想續流。當每一個思想完全霸占了你的注意力,當你如此地認同腦袋里的聲音和伴隨它的情緒時,你就在每個思想和情緒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你就完全地與形相認同,完全受制于小我。小我是不斷地重復的念相和被制約的心理--情緒模式的集合體,我們在這些念相和模式中,投注了很多自我感。當你的本體存在感(意即本我感--I am 這種無形意識)和形相搞混在一起時,小我就升起了。這就是認同的意思,這就是遺忘了本體,這個主要的錯誤,就是絕對分享的幻相,把實相變成了夢魘。
2.10:?從笛卡兒的謬誤到沙特的洞見
2.11:?超越所有理解的平安
如果門窗都關閉了,陽光是無法照耀進來的。當你內在能夠順應、能夠臣服的時候,一個新向度的意識開啟了。如果有可能或必須采取行動的話,你的行動將是和整體一致,而且具有創造力的智性會支持你。這個具有創造力的智性,是在內在敞開的狀態下與你合一的那個不受制約的意識。周圍的情勢和人們都會開始幫助你,與你合作。巧合自然地發生了,如果當時不能采取任何行動的話,你會在隨著臣服而來的平安與內在定靜中安歇,在神之中安歇。
以上為此章部分節選
“小我”是什么?這一章已經闡述了這點,其實簡單來說,就是那種不自信的,愛否定自己,否定一切的那類人。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因為某些人和事愛陷入這和狀態中。不相信的話,你可以嘗試去覺察一下,當遇到某個人或某件事時,就去觀照,你當時處在什么心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