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角色扮演--小我的多重面貌(節選上)
當小我需要從他人獲取或回避什么的時候,通常會扮演一些角色來滿足他的需求。這些需求可能是想在物質上有所獲,或是追求權力感、優越感或特殊感以及其他形式的滿足--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通常人們對于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毫無覺知的。因為他們自己與那些角色合一了。有些角色比較隱而不宣,有些角色則非常的明顯,只有扮演角色的人自己毫不知情。有些角色只是為了得到別人關注而設計的。小我因他人的關注而成長茁壯,因為別人的關注畢竟是一種心靈能量。小我不知道所有能量的來源都在自己之內,所以它在外面尋求。小我所尋求的不是"臨在"的那種無形關注,而是某種外在形式的關注,像認可,贊賞,仰慕或任何其他形式的注意,好讓它的存在被認可。
4.2:?放下自我的定義
當有人告訴我:"我不知道我自己是誰了。"我通常都會恭喜他們。他們會很不解地問:"難道你覺得困惑是好事嗎?"我讓他們去審查,困惑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知道"不是困惑。困惑是:"我不知道,但我應該知道。"或是"我不知道,但我需要知道。"你是否可以放下"你應該知道,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誰"的信念呢?換句話說,你是否能放棄尋找一個概念上的定義以獲得自我感呢?你是否能夠停止用思考來取得身份認同呢?當你能夠放下你應該或是需要知道你是誰的信念時,那份困惑會如何呢?頃刻間它消失了。當你全然地接受你不知道的這個事實,你實際上是進入了一個平安和清明的狀態,這個狀態是比思考更為接近你真正是誰。經由思想來定義你自己,其實是限制了你自己。
4.3:?既定的角色
我們可以稱那些既定的角色為社會的原型(social archetypes)。隨便舉些例子:中產階級的家庭主婦(不像以前那么普遍了,不過還是很常見),強硬陽剛的男性,眉眼勾魂的女子,離經叛道的藝術家或表演者,有文化素養的人(在歐洲常見的角色),這些人炫耀他們對文學、藝術、音樂的知識,就像其他人炫耀昂貴的服飾或名車一樣。還有一個相當普遍的角色:成人。當你扮演那個角色的時候,你把自己和生命都看得非常嚴肅。而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和歡樂都不是這個角色的一部分。
4.8:?有意識的受苦
人類注定是要超越痛苦的,但是小我可不這么想。小我很多錯誤假設中的一個就是(也是它眾多謬思中的一個):"我不應該受苦。"有的時候這個思想還會轉移到與你親近的人身上:"我的孩子不應該受苦。"這個思想本身就是痛苦的根源。受苦其實有一個崇高的目標:意識的進化提升和小我的灰飛煙滅。十字架上受苦的那個人其實是一個原型的表征。他代表著所有的男人和女人。只要你抗拒受苦,這個過程就會更加地漫長,因為抗拒會創造更多的小我來讓你消滅。然而,當你接受痛苦的時候,因為你是有意識地受苦,這個事實就會導致那個過程的加速進化。你能夠接受自己受苦,也可以接受其他人受苦,比如說你的孩子或雙親。在有意識的受苦之中,轉化就已然存在了。受苦的熊熊火光就轉變成了意識之光。
第四章內容很多,分上下兩節推薦,似乎一提到小我,總有說不完的話。但說來繞去,還是沒離開角色的扮演,這在別的書中也介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