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思考·靈性新苑‖第一輯/987/1001』《新世界——靈性的覺醒》3作者:艾克哈特·托爾

第三章 小我的核心(節選)

很多人對于他們腦袋里的聲音是如此的認同--那個不間斷的、不自主的、強迫性的思想續流,還有隨之而來的情緒--我們可以形容這些人是被他們的心智占據的。如果你對此毫無覺知,就會認為你自己就是那個思考者。這就是小我的心智。我們稱它為"小我的"(egoic),因為在每個思想--每個記憶、每個闡釋、意見、觀點、反應和情緒里,都有一個自我感(小我感)在其中。從靈性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所謂的無意識。你的思想,你心智的內容,當然是被過去所制約的,過去是指:你的教養、文化、家庭背景等。你心智所有活動的最核心包含了一些重復和持續的思想、情緒和反應模式,這些都是你最強烈認同的。這個實體就是小我的本身。

3.1:抱怨與怨恨(resentment) 

抱怨是小我最喜歡用來壯大自己的伎倆之一。每個抱怨都是心智制造的小故事,讓你對它深信不疑。無論你是大聲地抱怨,還是在腦海中抱怨都一樣。有些找不到太多對象可以認同的小我,只憑著抱怨便可以輕易地生存。當你被這種小我牢牢掌握的時候,抱怨,尤其是對他人的抱怨,就成為一種習慣,當然,也是一種無意識的習慣,也就是說,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為他人貼上負面的心理標簽,無論是當著他們的面,或通常是在別人面前蜚短流長,或是光在心里上為他們貼上標簽,都是抱怨行為模式的一部分。


3.2:?情緒反應和怨氣

通常,怨恨是伴隨著抱怨而來的情緒,但它也可能帶來另一股更強烈的情緒,例如怒氣或是其他形式的苦惱。如此一來,它的能量負荷就會愈來愈高(highly chargedenergetically),抱怨就會變成較為激烈的反應。這是小我用來強化它自己的另一種方法。很多人隨時都在等待下一件讓他們產生情緒反應、讓他們感到苦惱或是煩擾的事,而通常要不了多久他們就會如愿以償。"這真是太過分了,"他們說,"你竟敢……""我最痛恨這種事了。"他們對苦惱和憤怒上了癮,就像有些人對用藥上癮一樣。經由對周遭事物的激烈反應,他們堅定并且強化了自我感。

3.3:?我是對的,別人是錯的

3.4:?與幻相抗衡

3.5:?真理:相對或是絕對的

3.6:小我是無關乎個人的(personal)

3.7:?戰爭是一種心態

3.8:?你要平安還是戲劇事件

你要平安。沒有人不要平安的。但是在你之內卻有別的東西想要戲劇事件,想要沖突。你此刻可能無法感受得到??赡苄枰栌赡臣碌陌l生、甚或只是一個思想,來觸動你內在的反應:例如,有人對你多方責怪、不認同你、侵犯你的領域、質疑你做事的方法、對金錢上的爭執等等。這個時候,你是否感受到那股涌向你的巨大力量--恐懼的力量,有時候是隱藏在憤怒或敵意之下的恐懼?你是否能夠聽到自己的聲音變得嚴厲或尖銳,或是很大聲而且低八度的聲音?你是否能夠覺知到你的心智立刻沖上前去護衛它的立場,自圓其說,攻擊或是責怪?換句話說,你是否能夠在那一刻的無意識中覺醒?你是否感受到自己內在的某處正在交戰,它覺得遭受了威脅,而且想要不計一切代價地求生存,它需要這個戲劇事件,以便聲明它的身份——這場戲劇性演出中的勝利者角色。你是否可以感受到內在的某個部分,寧愿要公道而不要平安?

3.9 超越小我:你的真實身份

3.10:所有的結構都是不穩定的

3.11:小我對優越感的需求

3.12:小我和名聲

眾所周知的"攀親帶故"(name dropping)現象(就是不經意地提到你認識某某人),是小我用來在他人和自己眼中獲取優越身份感的策略,這種優越感是來自于與某位"重要人士"的牽連。在這個世界上,成名的害處就是你的本質(who you are)會完全地被一個集體的心理形象(collective mental image)所掩蓋。大部分碰到你的人,都想經由與你的交往來強化他們的身份--也就是他們心理形象中的自己(who they are)。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他們其實對你一點興趣也沒有,只是想最終借由你來增強他們虛構的自我感。他們相信經由你,他們可以成為更多。他們是在利用你成就自己,或者這樣說:他們眼中的你,只是那個名人的心理形象,一個超現實的、集體概念上的身份(collective conceptual identity)。


在第三章中,主要闡述的內容是與小我有關。不知友友們發現沒有,東西方靈修人士即使都寫與靈性相關書籍,可西方靈修人士寫出來的能把一個小問題過于具體化,形象化,復雜化。相比較,東方人卻簡單的多,東西方各有特色,如果能融合在一起的話,應該更符合現代修行人。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