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與小慢可主題征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用雞蛋碰石頭,無論石頭是多么正確,雞蛋是多么地錯誤,我永遠站在雞蛋這邊。”
看到這句話的時候,突然想起了小說家村上春樹那句著名的演講詞:假如這里有堅固的高墻和撞墻破碎的雞蛋,我總是站在雞蛋一邊。
也許你會問為什么呢?他的回答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或多或少是一個雞蛋,是具有無可替代的靈魂和包攏它的脆弱外殼的雞蛋。
雞蛋碰石頭,雞蛋被碰壞,而石頭卻完好無缺,用最簡單的物理知識來解釋這個現象:兩者的相互作用力大小一致,只是石頭比雞蛋硬。
于是由此我又想到一個小故事,一雙手可以很快很容易地擰斷一根筷子,可是面對一把筷子時,雙手產生的力量卻是敵不過一把筷子,幼時一直說這是團結的力量,可當下與雞蛋石頭對比,是不是又有異曲同工之處?
又或者換種說法,法律和人性的“戰爭”,我記得當時看電視劇底線的時候,有一個辱母案,來源于現實里的“于歡故意傷害案”,一審的時候于歡被判處無期徒刑,引來了民眾的不滿,于歡殺人固然有罪,可換做任何一個人,如果有人當著你的面侮辱你的母親,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在這里,法律就像石頭,而于歡就是那個易碎的雞蛋,在法律面前“殺人償命”無可厚非,可是失去了人性的溫度,于是有一群雞蛋選擇站在于歡這邊,二審后改變了一審的結果,于歡被認定為防衛過當,構成故意傷害罪,最后判處了有期徒刑。
小孩子都知道做了壞事要受到懲罰,可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做壞事的場景,在這件事情里,于歡是受害者也是傷人者,也許你會覺得,他殺了人我們就該站在石頭那邊,可是忘了雞蛋是因為受到了威脅才迫不得已做出碰石頭的舉動。
石頭本身就很堅硬,等雞蛋碎了再來同情雞蛋的遭遇,我不覺得這還有什么用,這不過是權衡利弊后的取舍,這只是利益的勝利。
還有一個很容易引發爭論的行為——老人摔倒了到底扶不扶?老人又是雞蛋又是石頭,可能去扶的人成了碰壞的雞蛋,若是不去扶那你跟石頭又有什么區別?
我們可以選擇站在雞蛋的一方,但那并不代表我們就一定支持雞蛋的一方。
也許這樣說起來會顯得有些冷血,但事實本就如此,人的同理心是會讓內心的天秤移向弱者的那方,在事情的真相沒有理清楚之前,我們選擇站在雞蛋一方又有什么錯呢?正義是永遠不會缺席的,即便它來得晚,但在它沒來之前,我們只能選擇幫助雞蛋。
還記得前些年去醫院的時候,在公交車上遇到一個去醫院找子女的老人,但是這個老人對子女的信息一無所知,當我同她渾濁的眼神對上時,我選擇成為了那個可能被碰壞的雞蛋,別人在車上指責老人子女的不負責,而我攙扶著老人走下了車,走出車門的那一刻,我腦海里閃現得全是家里老人的模樣,即便她存在欺騙的可能性,但我希望某一天自家老人迷路的時候,也會有人像我這般主動成為那個可能碰壞的雞蛋。
你看,在事情發生后我們要先永遠站在雞蛋一邊,這不僅是一種道義,更是一種理性,也更具有人性的溫度。
弱者總是扮演著雞蛋的身份,也不可否認,聰明的壞人也會用雞蛋殼來偽裝自己,但真相不清楚之前,我們必須要站在雞蛋一方,如果說最后的結果證明雞蛋是錯的,那它受到了該有的懲罰,可我們也沒有受到本質上的傷害,不過是無傷大雅的一個舉動罷了。
也許有人說難道那樣做不會助紂為虐嗎?
對此我只想說,誰也不知道,但我知道也許某一天,我們自己都可能就會成為那枚面對石頭的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