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曾子說:“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知識廣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滿腹知識卻像空虛無所有;即使被冒犯,也不去計較。從前我的一位朋友就是這樣做的。”
這句論語,曾子是在懷念顏回。
“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這是一種很難達到的狀態,但是顏回做到了。這是裝嗎?當然不是!顏回是真心實意的請教。為什么他愿意這樣不恥下問呢。因為所有人都會有知識盲區。
就好比你是大學教授,但是你不一定會修理自行車,你要去向修自行車的師傅去請假修自行車,這樣做不丟人。
術業有專攻,要能意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保持一顆空心,你就會發現,向誰請都是應該的。
“有若無,實若虛”,告訴我們不因自己總有而自滿,應該自然保持謙虛,懷著空杯心理去接受新的知識和信息。這是一種真實的,敢于認識自我的態度。
這句論語中顏回達到了“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的境界,所以凡事對于顏回都能舉重若輕。
正如米蘭?昆德拉在…《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說的一樣,我們有時候被重的東西壓垮,還有的時候會被輕的東西壓垮。重的東西比如房貸、車貸、養家的壓力等等。
輕的東西比如頭銜、職稱.、名聲、別人的評價等等等等。
當這些虛的東西在一個人的內心產生化學反應時,我們的生活就會越來越沉重——已經得到的東西,一定不能夠失去。
我們無法逃離虛名的桎梏,更無法承受失去的痛苦,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態,正是我們人生壓力的根本來源。
顏回不為外物所牽絆的境界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