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p>
這一章記錄曾子講的話,有好幾條。這一章是曾子贊嘆他的一位老友的德行,這個老友是誰?在批注里面講,實際上是講顏回。顏回和曾子都師從孔子,顏回是復圣,曾子是宗圣,所以他們都是圣人,當然功夫、境界比孔子還要差一等,孔子是至圣,至是圓滿。但是在眾弟子當中,顏回成就最高,其它弟子境界是不如他的,所以曾子在這里是贊嘆顏回,只是沒有點出名來?!涸釉弧?,他說『以能問于不能』,這是講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這是謙虛好學。『以多問于寡』,自己見識多,卻向見識少的人去請問?!河腥魺o,實若虛』,自己有學問、有道德,但是自己覺得好像沒有。「實若虛」,就是自己本來學問很充實,但是覺得自己還是很空虛,這都是謙虛?!悍付恍!?,「犯」是別人冒犯我,而且甚至是無故來陷害、來找麻煩的,「而不校」,就是不與他計較,那更不要說去報復。這是講到『昔者吾友』,就是昔日我的一個老友,『嘗從事于斯矣』,嘗是曾經,曾經是如此來修行的。
「犯而不校,是言其學能養氣也。」犯就是冒犯,別人冒犯我了,我不跟他計較,心里絕沒有報復,也沒有怨恨,甚至連對立的念頭都沒有。他為什么會冒犯我?那是因為他無知,我怎么能跟他計較?如果跟他計較,豈不是就跟他一般見識了?就像一個七十歲的老人,怎么可能跟一個三歲小朋友打架?不可能的,兩個人境界不一樣,打不起來。一定是兩個人境界差不多才打得起來,兩個都是三歲小朋友就會打。所以你要跟他計較,說明你是跟他一般見識,一個境界。再者,顏回他肯定也明了這個道理,天下本是一體。你看孔子曾經就教導過顏回,告訴他,「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告訴他,你自己能克己復禮,你不管別人怎么做,自己克己復禮,天下跟著你歸仁了,也就是天下太平、世界和諧了。你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就歸仁。這個道理一般人不懂,所以夫子沒跟別人講,只是跟顏回講,顏回能夠堪受大法。夫子最贊嘆的是顏回,那真的他是上上根,一聽這個他就能夠悟入,他就明了了。
為什么?為什么自己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就歸仁了?明明天下這么多壞人,我克己復禮他們也不轉變,怎么天下歸仁?他們都變仁人了嗎?說老實話,如果你還見到天下有壞人、有不仁之人,那你的天下是不能歸仁。顏回看一切人都是圣賢、都是君子,他眼中沒有壞人,所以他能克己復禮,他的天下歸仁。他自己歸仁了,天下就歸仁。所以孔子告訴他,「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你要天下歸仁,那靠自己,不是靠別人。不能說,你看別人都不能夠行仁,我行仁有什么用?你這樣想,那你說天下歸仁是由人,不是由己。真正明白的人知道,天下歸仁是自己的責任,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什么?這道理很深,因為天下和自己是一,不是二。所以你歸仁了,天下也就歸仁,那你說天下歸仁這個事情,哪里是人家的事?全是自己的事,百分之百是自己的責任,沒有跟別人有關。
孔子跟他講這個是大法,這是真正的孔子的心傳,傳給顏回了。顏回當下悟入,所以他說,「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說我雖然不聰敏,這是他謙虛、客氣,但是,他說一生請事斯語,就是依教奉行,您老人家說的我一定做。所以當下他就克己復禮,當下他就天下歸仁,他成圣成賢了,所以他看天下人就沒有對立,都是一體,別人來冒犯我,我怎么能跟他計較?一體的。好比我們身上器官互相有沖突了,常見的我們的舌頭被牙齒咬到,我相信可能大家都有這樣的經歷,一不小心牙齒咬到舌頭了。這是對立、沖突了,牙齒冒犯舌頭了,可是舌頭會不會跟牙齒計較?說你這個牙齒這么壞,我要報復你,把你拔掉,舌頭有沒有這樣想?沒有,它是犯而不校,牙齒冒犯舌頭,舌頭犯而不校。為什么?一體的,一體還計較什么?
顏回之所以能做到犯而不校,因為他知道天下跟自己是一體,一切眾生跟自己不二,所以他當然就做得到犯而不校。不僅說行動上不會計較、不會報復了,連內心里一絲毫的對立、沖突、矛盾都不會有,這個克己復禮的功夫就做到圓滿了,那真的是我與天下同歸于仁了。這是講「其學能養氣也」,這個學問可以說到達究竟圓滿,他就是成圣人了。學問深了,他的氣質就變化,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一個人學問愈深,他會愈謙虛、愈恭敬、愈溫和,心平氣和,他不會鬧情緒,他不會急躁,他的心總是平穩的,對人和顏悅色,這是顏子功夫到家了。
所以我們自己檢驗自己學得怎么樣,就反省反省自己,我的氣質有沒有變化。學問就在于變化氣質,如果氣質沒有變化,那你這個學沒有效果。真正有氣質上的變化,那才叫有效果。沒效果的時候,要想想我到底是不是真學了?別人跟我起對立,我是不是真會跟人家對立?我還會不會跟人家計較?在自己受冤枉、受委屈的時候,心里還會不會不平?會不會忘記了這天下人跟我是一體,會不會忘記?你要忘了,那學的印象不深,那怎么辦?多學、多聽講,天天聽、天天聽印象就深刻,境界現前的時候,你能提得起正念,人家來冒犯我,我馬上想到《論語》里面講的「犯而不校」,我要跟他一體,我克己復禮,天下歸仁,我不能跟他計較。你提起這個正念,功夫就得力,那你就不會跟他起沖突,這就是真學、真干。不僅跟任何人不沖突,跟任何的事、任何的物都不沖突。怎么跟事沖突?事情來了,自己就很緊張。如果是急事的話,自己就會非常的急躁,或者是心里面有很重要的事情放不下,患得患失的心很強,這些都是跟事起矛盾。跟物也會起矛盾,對這樣物有喜歡的,對那個物體有討厭的,有好惡之心,這就是起矛盾。放下好惡,就是放下貪瞋癡,這是我們的學問存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