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樂學書院之學妹讀經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171天
原文閱讀:
8.5 曾子曰:“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于斯矣。”
譯文講解:
曾子說:自己有能耐卻向能力差的人請教,自己知識淵博卻向無知者請教;有學識卻好似無知,知識豐富充實卻好似空虛;被人無理冒犯了,卻并不計較;當年我的朋友曾經這樣做過。
啟發思考:
? ? ? ? ? 曾子描述的這個同門,很多后世的注家都推測大概說的是顏回。在孔門弟子里,曾子的年齡是比較小的,這應該是作為師弟的曾參在向弟子們追述師兄顏回的君子之風。
? ? ? ? 首先,“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自己多才多能卻甘向無能的人請教,是相信不同的人各有所長,別人仍能在某方面指教自己;自己知識豐富卻向一個知識貧乏的人請教,是相信他人仍然能具有自身沒有的知識、智慧,相信與他人有互補的可能與必要。《中庸》說,天地之大,有愚夫愚婦知道能做,而圣人不知不能的事,所以像舜那樣的圣人,他也“好問而好察邇言”,什么事都多問問別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人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不恥下問、虛心求學正是孔門弟子的學風。
? ? ? ? 其次,“有若無,實若虛”。自己明明有豐盈的見解,卻像是一無所有;自己明明有實在的依據,只像是空空洞洞。滿腹經綸卻像沒有學問一樣,就像我們現在說的空杯心態。自己若是空杯,新的思想智慧就能吸收注入進來;自己若滿杯,就無法吸收新的別人的思想智慧。《易經》說:“君子以虛受人。”顏回在回答老師問志向時說:“愿無伐善,無施勞。”不要張揚自己有多好,不要夸耀自己多大功勞。所以,君子才智超群,卻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終看著別人的長處,始終看到自己的不足,始終虛心學習,然后踐行。
? ? ? ? 第三,“犯而不校”。“校”就是計較。“犯而不校”是別人觸犯我也不計較,被侵犯了也不爭論辯白。《韓詩外傳》卷九載顏回曰:“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人家對我不好,我也以善對他。這便是“犯而不校”之意吧。如果人家觸犯了自己,一方面,以同理心去體會別人,以情恕人,覺得對方情有可原,原諒他。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為什么對方會對自己無禮呢?有這樣的認知和心態,可以做到無一絲計較之心,對人虛懷若谷、寬宏友善,這就是寬恕的器量和品行吧。
? ? ? ? 最后說明一點,某種意義上,正是因為“有能、有多、有實”,才更有能力和意愿去汲取一切合理的哪怕是不同的意見。正是對自己的信念和行為內心篤定,才對于小小不言的誤解、雞毛蒜皮的爭執、意氣用事的攻訐等不受干擾。現實生活中,培養謙遜、禮讓等品行的同時,也一定是要有對自己強大的自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