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打卡#10.24? 《劉潤5分鐘商學院-商業篇》
3.4 自私是共同獲益的原動力--激勵相容
承認人性的自私,讓核心團隊和企業共擔風險,用收益和風險共同激勵他們,讓“自私”,而不是“集體主義精神”,成為大家共同獲益的原動力。
民營企業中,公司股東大會委托董事會行使權力,董事會再委托管理層經營公司。而對國有企業來說,全國人民委托人民代表大會管理資產,人民代表大會再委托政府投資獲益,政府投資國有企業,委托管理層具體經營。
這種“委托--代理”機制有個重大問題:委托人覺得收益主要是投資回報,而代理人認為收益主要是勞動成果,雙方都覺得被對方占了便宜,導致委托人不愿與代理人分享利潤,代理人也不愿意為委托人盡心盡力。這種現象又被稱為“代理兩難”。
“棘輪效應”就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代理兩難現象,代理人嘔心瀝血經營,某年的業績特別好,但結果卻是委托人根據該年的業績,調高了明年的業績預期。業績指標只漲不降,做得越好越麻煩,就像機械裝置中的棘輪,朝一個方向轉動,到位就被鎖住,然后繼續轉動。對理性的代理人來說,他的最優選擇是想盡一切辦法降低委托人對業績的預期,即使因此會損失市場機會。
之所以會出現代理兩難的現象,是因為“委托--代理”機制在設計時,沒有做到“激勵相容”。
激勵相容,其實就是指私利與公利的一致。每個人都有私的一面,如果有一種制度設計,讓員工越自私,公司就越賺錢,那么這種制度就是“激勵相容”。
舉個例子,一家企業是做傳統壓縮機、游泳池熱泵等設備。為了企業發展,創始人成立了一家子公司,探索新業務。他也面臨激勵相容的問題:怎么才能讓了公司負責人的私利和公司的公利真正一致呢?
子公司一定不能用“工資--獎金--分紅”的方式來激勵總經理,因為那都是共享收益,而不是共擔風險的方式。對一家初創公司來說每天都有風險。如果激勵不相容,總經理就會無視創業風險。所以,總經理必須買股份,成為股東。比如注冊資金1000萬元,那么總經理就要自掏腰包100萬元,買新公司10%股份。假如這個總經理很有才,但沒有錢,可以送他股份嗎?千萬不能送,他即使借錢也必須買,如果送的話就相當于他沒有承擔任何風險。
假設總經理買了10%股份,核心管理團隊也要買15%,加在一起就是25%。這時,母公司出資500萬,占50%。還有25%呢?請母公司的高管每個人至少投5萬元,總共250萬元。有的高管可能會想:子公司關我什么事啊?不投可以嗎?不投可以,立刻開除。因為子公司以后一定有機會用到母公司資源,不激勵相容,母公司就可能不幫忙,甚至使壞,所以必須投。就這樣1000萬元湊齊了。
這個企業用這個方式創辦了7家公司,每家都在贏利。用收益和風險共同激勵,而不是苦口婆心。
畫重點:
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如果有一種制度設計,讓員工越自私,公司就越賺錢,那么這種制度就是“激勵相容”。承認人性的自私,用正確的機制,讓“自私”,而不是“集體主義精神”,成為大家共同獲益的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