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認知盈余最早是由自由時間而來。當社會步入工業化,生產效率大幅提高后,人類開始有了自由時間。一個受過教育或是有特殊技能的人,如果能夠適當利用這段自由時間,那么他很有可能產生不弱于工作時間。也就是說,我們在非工作時間段由消費者,接受者轉變成一個內容的創造者和分享者,這就叫----認知盈余。
? ? ?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參與,創造,分享等動機的實現已經被擴大許多倍。無疑,互聯網充當了最好的工具,并且賦予我們行為上更多的可能性。
? ? ? 曾經,我們的一些業余愛好因為找不到同伴而被輕視,壓抑,但如今的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無論你喜歡什么都可以找到同行者。很多興趣愛好,在外人眼里看來似乎毫無價值和意義,但對于他們來說,那些東西卻是最有意義的。
? ? ? 如此一來,新的溝通交流工具的出現,不僅允許我們釋放壓抑的愿望,而且我們潛在的對自治和勝任感的滿足也被釋放出來。在一個反饋循環中,個人動機和社會動機可以互相放大。
? ? ? 如今,越來越多的個體都在更多的關心社會層面的價值,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認知盈余。從大笑貓,微信的開發,以及各種代步工具的層出不窮,可以預見這種價值已經從個人擴大到社區,公眾和社會后的規模。而分享形式按規模不同可以劃分出大概四種主要形式:個人分享,公用分享,公眾分享,公民分享,這里就不展開說明了。
? ? ? ? 隨著認知盈余概念的擴大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同它為我們帶來的可以利用共享的各種資源,因此日后也會創造出更多的公共價值和公民價值。
? ? ? ?當然,我們應該更多的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我們運用認知盈余的可能性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創造新機會,應對早期的成長,以及根據用戶不斷帶來的意外做出調整。只有做好了前兩步,才能順利過渡到第三階段。起步時,最好從小做起,多問問為什么,把自己放在使用者的位置上。成長時,一百個用戶比一千個用戶都棘手,關鍵是最初吸納的用戶能夠體現正確的文化。后期要不斷調整,不斷學習。只有積累了足夠的價值,群體才會容忍治理。要嘗試任何事,嘗試每件事。只有多嘗試,多體驗,你才能找到最適合你的,對你也是最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