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了,知了……”每年盛夏時節(jié),持續(xù)不斷的蟬鳴聲是每個鄉(xiāng)下孩子最清晰的記憶了吧。清晨醒來,午間休息,飯后乘涼,直到上床睡前,每時每刻,蟬鳴無處不在,無孔不入,時而獨唱,時而齊鳴,似乎要在這個夏天,把畢生能量都釋放出來。事實上,蟬的幼蟲也的確是在地下經過幾年甚至十幾年的養(yǎng)精蓄銳,最終羽化成蟲,換來幾個月的激昂高歌。很多時候,人生不也如此,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攫取,積蓄,沉淀,換得最終的云開日出,功成名就。2015年諾貝爾醫(y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在艱苦的科研條件下,帶領團隊攻堅克難,歷經四十幾年,終于換來青蒿素的問世,一朝成名,響徹寰宇,為無數瘧疾患者帶來健康的福音。
? ? ? ? 童年是最不缺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這樣無時無刻不環(huán)繞四周的蟬鳴聲,怎能不引起孩子們的注意,而將魔掌伸向發(fā)聲源呢。記得年幼時,每到夏日黃昏,我們的捕蟬大業(yè)便拉開序幕,先取長竹竿一根,在其一端插入彎曲成圓形的竹條,并用草繩固定。柴房,糧倉,甚至茅房的某些角落,不難找著蜘蛛網。我們用足夠的蜘蛛網填滿圓形竹條,形成白色平面網罩,這樣,一根獨特的捕蟬神器就制成了。蜘蛛利用薄薄一層蛛網的粘性就可捕捉到飛蛾等食物,我們這神器聚集了十幾二十層蛛網的威力,用于捕捉樹上的蟬自然不在話下。而后攜神器上山,循聲而至一樟樹下,抬眼識得聲源所在樹干處,舉器瞄蟬,操縱網罩精準快速撲蟬,蟬聲止,迅速收竿,取蟬入囊。這一系列動作需一氣呵成,毫不遲疑。而其中最考驗捕蟬技術的則是手握竹竿底端操縱網罩撲蟬的動作,一方面竹竿太長,對于年幼的我們,力氣欠缺,很難靈活操控;一方面蟬的警惕性相當高,一旦察覺到任何風吹草動,便撲閃翅膀,尖叫一聲,揚長而去。一旦失手,前功盡棄,只好轉而尋找下一目標。捕到的蟬最終命運如何,似乎沒什么印象,因為捕蟬的樂趣總是遠遠大于收獲的喜悅。其實人生也是,在攀爬人生高峰的道路上,不必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最重要的是攀登的過程,在乎的是路上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
? ? ? ?蟬幼蟲變化為成蟲時羽化蛻除的外殼稱蟬蛻,是一味中藥,功效疏散風熱,利咽開音,明目透疹,息風止痙。常用于風熱感冒,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急慢驚風,破傷風證,小兒夜啼不安等。蟬聲嘹亮,而其作為中藥有開音療啞,用于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這之間有什么玄妙的聯(lián)系呢。中醫(yī)中藥博大精深,個中精妙有待后人挖掘深究。我想這或許是大自然陰陽五行,相生相克的絕妙安排吧!
? ? ? ?中國的食客從來都不缺一雙發(fā)現美食的眼睛,過去幾年,中國吃貨拯救了多少國家的生物鏈也是確真可信的,丹麥生蠔,挪威帝王蟹,澳洲小龍蝦,美國龍蝦等等不一而足。這在高音歌唱家蟬的可食性研究上也沒有例外,我國對蟬的烹調食用古已有之。事實上蟬體營養(yǎng)物質含量豐富,蛋白含量高,維生素及各種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類食品,被譽為當今食品中的蛋白王。烹調方法也在強大市場需求的推動下花樣百出,清炒蟬蛹,油炸金蟬,椒鹽吮指金蟬,五香金蟬……其中尤以麗水人烹蟬最為講究,他們精選上樹熟蟬,去頭、尾和翅膀,鹽水浸泡半小時以去腥入味,加適量大蒜、酒、生姜等佐料與蟬一起燒煮,出鍋晾干,再入油鍋烹炒,把握火候,最后撒上些紅辣椒和蔥花,焦香四溢,令人垂涎的油炒金蟬就出鍋了。
? ? ?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對蟬的肉體垂涎的同時,也不吝贊美之詞,將其比為潔身自好,高風亮節(jié)的君子,寫出了“垂緌飲清露,流響入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的詩句。當然也有借蟬論世,譏諷官場污濁的詩句,如羅隱的“大地工夫一為遺,與君聲調偕君綏。風棲露飽今如此,應忘當年滓濁時”。另外還有金蟬脫殼,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噤若寒蟬等成語典故,一直沿用至今。可見蟬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文人墨客的巧思下不斷妙筆生花,或詠物抒懷,或借蟬喻人,或贊詠,或寄思,或暗諷……為瑰麗的中華文學寶庫,增添了曼妙的一筆。
? ? ? ? 又值夏日,蟬聲依舊。而我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聽蟬鳴,捉知了的小女孩,歲月的風,掠過四季,走過流年,我如幼蟬在地底汲取養(yǎng)料般,求學若渴,上下求索,在成長成才的道路上,懷抱理想,砥礪前行,期待有朝一日,金蟬脫殼,飛上枝頭,放歌四海,成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