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遠處村莊的樹林里,傳來隱隱約約的蟬聲,聽著吱吱的蟬鳴,不由的想起童年捉蟬的情景。童年那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代快樂總是很多,一只小小的蟬兒就能產生很多的樂趣。
蟬也叫知了,蟬的幼蟲是金黃色的叫金蟬,脫了皮就變成烏黑色的,皮可入藥,就是中藥蟬蛻。肉可以吃,油炸金蟬,外酥里嫩香脆可口,味道很不錯的。鄉村里有樹林的地方基本上就會有蟬,蟬在每個地區都有不同的俗語叫法,
有的地方叫知了猴,知了鬼,爬杈……,我的家鄉也不知道是那位祖宗給蟬起的名子,從老一輩傳下來的俗語叫法,蟬的幼蟲叫“爬爬”蛻變了以后就叫“笑笑”,大家都這樣稱呼 ,不過也挺好聽的,爬到樹上笑了。
記得小時候,到了夏天黃昏,約上幾個小伙伴到村里小河邊的小樹林里去挖金蟬,有的拿著家里炒菜的鏟子,還有的拿著大鐵鍬,一個個低著頭貓著腰,在仔細的找蟬洞,蟬的洞很小,象螞蟻洞一樣,仔細看還是跟螞蟻洞有區別的,蟬洞的洞口不是很圓,土皮很薄,用手輕輕的一挖,越挖越大,捏著蟬的前腿一提就把蟬捉出來了,每發現一個蟬洞我們都會高興的大喊;我找到一個,大伙都會跑過去一起看看感受一下收獲的喜悅,有時候也會看錯洞的時候,挖半天也挖不到。挖蟬的過程中也不失兒童的頑皮還經常搞個惡作劇,前面把蟬挖走把蟬皮放洞里偽裝好,騙后面找蟬的人,讓人家空歡喜一場,更可氣的是還會往洞放死蟲子,癩蛤蟆,讓人家一挖一捏軟軟著實的嚇一跳,現在想想小時候的頑劣,調皮,讓人忍俊不禁。
到了晚上吃過晚飯拿著手電筒 去找爬在樹上的蟬,蟬爬上樹脫了皮,第二天就會變成了黑色的,有四片薄薄的紗翅。我們晚上經常在樹下用柴禾點一堆火,使勁的踹樹,蟬便吱吱亂叫著往有亮光的地方飛,輕而易舉的就被捉住了,把蟬放鹽水里腌一夜入入味,用油一炸,好一盤香酥可口的綠色食品,脫了皮的蟬老,口感差點。
看到大點的男孩子拿竹竿面筋沾樹上的蟬,我們女孩子們也學著粘蟬,記的第一次粘蟬,學著人家拿一塊面團,在河里洗去面里的淀粉,洗出面筋,把一小塊面筋粘在竹竿的稍上,輕輕的舉著竹竿去粘樹枝上的蟬,人小個頭矮,拿不穩竹竿,哆哆嗦嗦拿著竹竿不是蹭在樹枝上就是蹭在樹葉上,好容易蹭著蟬了,使勁一粘,沒粘住,那蟬也沒氣沒火的,竟然懶洋洋的往上爬了爬。怎么粘不住呢,拿下面筋一看原來水氣太大,沒有粘性,必須曬一會兒。弄好好了面筋,再次舉起竹竿,眼看就要粘住了,一不小心粘樹葉上了,使勁一扯,驚動了蟬,打攪了它唱歌,它好像生氣了,吱吱叫著不情愿的向另一棵樹上飛去,還不忘懲罰我們一下,把一泡蟬尿撒在我們臉上。有了兩次失敗,第三次,找一棵枝葉稀的樹,小心翼翼的舉著竹竿,看準蟬的翅膀一粘就粘住了,被粘住的蟬,歇斯底里的吱吱叫著拍打著翅膀試圖掙脫,越是掙扎粘的越緊,好容易粘下蟬來,感覺好有成就感。
聽著吱吱的蟬聲,回憶童年的時光,童年的蟬趣珍藏在回憶里,時不時的拿出來看看,有快樂童年的人生,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