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關
我像往常一樣下樓散步,隨風飄來陣陣花香,是金桂的味道。秋天的水秀新村,桂花成了主角,很多人甚至專程來賞花。兒子跟在我的屁股后面,嘴巴里哼著羅大佑的《童年》,我們很是隨意地走著,路邊樹上垂下的枝條不時地晃動著,我轉頭想和兒子聊上幾句,眼睛不經意間看到一個蟬殼,靜靜地趴在棗樹枝上。城里即使是在夏天,似乎也很少能聽到蟬鳴。我隨手把它夠了下來,拿給十歲的兒子看,兒子卻不愿意要,他說他剛學了課文《金蟬脫殼》,想到蟬蛻的由來,有些恐怖。他還特意背誦了一下,蟬蛻的過程。
“開始脫殼了!蟬蟲整個身體來回地抽搐了幾下,背上立刻裂開了一道口子,蟬背露出來了。背上那一層保護甲的顏色也在很快地變化著,先是極淡的綠色,一會兒變成了深綠色......”
我打斷了他的背誦,這個過程對于農村長大的我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這東西在老家叫知了,還因為它的腦袋有點像猴子,長大后又會飛,于是還有個俗稱的名字叫蝶猴。每當仲夏的時候,就會從土里爬出來,爬到樹梢上,脫殼,飛翔,鳴叫,然后歸于寂靜。老家有諺語“打完場,垛上垛,碟猴出來磨一磨”,說的就是它出現的季節。打場是夏季收割小麥后,將小麥從麥穗里分離出來的一種方法。小時候,農村沒有自動化的收割機,需要把小麥收割后,堆砌到一塊叫做場的空地上,用石磙在上面碾來軋去,就像稻米脫粒一樣,我們管這個叫打場。打場剩下來的麥秸是要堆成垛的,長的,方的,圓的,高的,矮的,像一個個大蘑菇坐落在場的邊上。到了麥收結束的時候,也到了秋季作物播種的季節,老天往往垂憐辛勤耕作了一季的農民,會下幾場雨來。這個時候就是知了猴出世的時候了。
借著雨水澆濕的地面,軟化的硬土,知了猴用它那有力的前爪把頭頂的土挖開,努力地爬出來。這個過程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埋得比較深的蟬卵需要挖開一個十幾厘米的洞穴,如果碰上石塊、樹根之類的,無法推動的阻礙,它還會轉彎,繼續奮力地朝著歌唱的目標前進。也許是為了一鳴驚人,知了猴都是晚上出來,夜里蟬蛻,白天鳴叫。我們大都是在它從出生到爬上樹的過程中能夠捉住它,這是一種很不錯的美味。其實不僅僅是人類吃它,也有動物,比如蟾蜍也是很會捉知了猴的。它會靜悄悄地躲在樹根的旁邊,知了猴在沒有蛻變成蟬的時候,動作很慢,自然是無法逃避掉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不知道在樹根邊的哪個安靜角落里就有蛇在等待蟾蜍的靠近,我是親眼看見過蛇吞食蟾蜍的過程。自然界的法則,一物降一物。
并不是所有的蟬都會鳴叫的,只有雄蟬才會振動腹部的鼓膜,高聲歌唱。雌蟬是沒有鼓膜的,也就不會叫了。從生物學的角度講,蟬的鳴叫實際上和孔雀開屏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在向異性炫耀自己的威武,從而獲得雌性的青睞。
小時候的我自然是不知道這些的了,我們想的只是想盡一切辦法捉住知了猴,第二天就有了牙祭。煎炸烹煮都是想象不到的美味,甚至捉的多的時候,還會用知了猴的肉包餃子吃。其實,知了猴緊緊背部有一塊肉,就是蟬的背甲下面。肉很緊,很有嚼頭,因此最美味的做法是放在鏊子(北方農村做餅用的一種廚具,三足,生鐵鑄成,下燃柴火加熱,餅攤在上面烤制。)上烤,烤的過程中還要用鏟子把它壓扁,烤酥了,就更香了。
捉知了猴是小時候最大的樂趣之一,很有成就感,經?;ハ嘀g比一比看誰捉的多。那時候家家都有手電筒,一到傍晚,我們就拎著小桶,帶著手電,拿著竹竿出發了。知了猴最多的地方往往都是大家的秘密,誰也不告訴別人,自己在哪里捉的。其實也就那么幾個地方,樹林、場垛邊、河邊或者果園,但凡有樹的地方就是知了猴出沒的地點。于是,每年到了這個季節,農村的晚上熱鬧非凡,到處都是晃動的燈光。從地面到樹根,從樹根到樹干,再從樹干到樹枝,還要圍著樹轉上一圈,確保沒有漏過一個地方。知了猴還沒有爬出來的時候,會在地面上先鑿出一個小孔,發現了它,我們就把孔扣大一些,用一根細細的樹枝伸進去,知了猴就會順著樹枝爬出來,或者干脆用鏟子把它挖出來。還又得時候,沒有帶鏟子,洞又深,知了猴不愿意上來,就想方設法弄些水來澆進去,它很快就會爬出來。我小時候膽子很小,一個人不敢去人少的地方,于是跟著大小孩去捉,自然捉不了幾個。后來,父親告訴我一個訣竅,躲在場垛的邊上,關上手電,靜靜地聽,除了小蟲子的鳴叫,還可以聽見悉悉索索的聲音,那是知了猴爬動麥秸的聲音,很容易就捉了很多。
捉知了猴只是蟬帶給我們小孩子的樂趣之一,也是最初的階段。當知了猴蛻變成蟬,在樹枝上“正用一枝鳴”的時候,我們還會用一根長長的棍子,通常都是竹竿或者蘆葦桿,把蟬粘下來。竹竿的梢部是用面粉熬制的面糊,有些黏性。這個比捉知了猴還要技巧的,需要動作非常敏捷、準確,基本上是沒有第二次的機會,一次沒有黏住,蟬就會被驚動而飛走了。蟬是不好吃的,肉已經老的嚼不動了。只能拿來給更小的弟弟妹妹玩,在蟬的腿上或者翅膀的根部拴上一根細線,線頭交給弟弟妹妹牽著,小孩子會很興奮地跟著飛動的蟬而跑動。秋季到了的時候,蟬已經沒有了,大都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我們就有了新的目標,就是蟬蛻,知了猴蛻變留下的殼。因為,這個東西是一味中藥,有人下鄉收購,孩子們會拎著口袋滿村子的轉悠,目光盯著樹梢,發現了蟬蛻就用棍子戳了下來,一天下來,脖子仰的酸脹,但依然不減興致,那是可以換錢的,雖然換的不多,大人們大都不要,可以作為自己的零花錢,買些文具或者零食之類的。農村的孩子是很少有零用錢的,這是難得的攢錢機會。
現在這樣的趣味越來越沒有了,農村的孩子都很少捉知了猴了,也不再玩竹竿黏知了的游戲,收集蟬殼賣錢的事情就更是不會做了。甚至農村已經沒有場垛了,機械化的生產讓麥秸還沒有出地就粉碎了掩埋在地里,成為了下一季作物的肥料,再也看不見一個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草垛。寂靜地夜里,躲在草垛邊捉知了猴這種趣事是再也不會有了。
有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