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盛夏季節(jié),竟然聞聽窗外的蟬鳴,對于在城市炎熱夏季而言絲毫體會不到“蟬鳴林愈靜”的感覺。恨不能用什么方法可以把它趕走,不要再在枝頭叫了。
蟬,是學名,可能有一個大類,個頭大一點的,顏色黑棕色的在上海郊區(qū)往往稱之為“響蜞”。而那種顏色發(fā)綠的稱之為“野胡子”,或許北方稱之為“知了”。其實還有一種顏色發(fā)灰,個頭更小的,當?shù)厝朔Q之為“墨蜞”。從個頭和顏色上可以分辨,但是此類昆蟲往往在樹的枝頭鳴叫,有時還真看不到它們的身影。此時只能從聲音上去分辨。發(fā)出長音“吉吉。。。”的是響蜞;而發(fā)出“知了知了”的,顧名思義就是知了。而“墨蜞”,發(fā)出的聲音更加輕,也只有一個長音“咦。。。”。
其中響蜞是最常見的,個頭也最大,發(fā)出的響聲也最亮,也是最討厭。尤其是下午當睡午覺的時候,它們在你的耳邊發(fā)出刺耳的“吉吉。。。”的聲音,那吵鬧聲,真是受不了!有時在樹下大喝一聲,或許能使它們安靜片刻,但一會兒故態(tài)復萌。有種和你對著干的感覺,此時只能把樹搖一搖,把它們趕走。但時間不長,或許有另外的響蜞飛過來在這樹上繼續(xù)鳴唱。最徹底的方法就是,把它們抓住。
對于那時的小孩子們來說,抓此類小昆蟲總是興趣盎然的。蟬可是一種高蛋白的昆蟲,當時的農(nóng)村都養(yǎng)著雞鴨呢,給它們當食糧是不錯的選擇。只是怎么抓住這些高高在上的蟬呢?它們可都會飛的。
當時家里的男孩都有用昆蟲釣青蛙或者是泥蛙的經(jīng)歷,用的工具是釣繩和帶把手的塑料袋。釣繩當然是用不到了,但這塑料袋就可以派上用場了。塑料袋都是自己縫制的,那時還沒有馬甲袋這種神奇的東西。只能用農(nóng)村廢棄的塑料薄膜,找?guī)讐K面積大一點的,用縫衣針縫合起來繞在一個鐵環(huán)上就成一個帶把手的塑料袋了。再把鐵環(huán)長出一段的把手鐵絲插入竹竿內(nèi),用繩綁緊,套蟬的工具就做好了。
由于竹竿的長度有限,小孩子力氣也有限。一般只能套取一些趴在低矮樹干上的蟬或知了。看到蟬后,在它的背后舉著塑料袋慢慢的靠近,由于蟬是貼在樹干上,當塑料袋垂直向樹干靠近時,蟬想振翅高飛的話,立馬就落入口袋。只要把塑料袋豎起來,蟬就落在底部,想飛起來那是不可能的了。小孩子伸手一抓就可以,為了防止它飛走,只要把它的小翅膀狠心摘掉,它就再也飛不起來了。這樣的話,不一會兒就可以套到很多,給家里的雞鴨當點心足夠。
在上海本地一般都說是罩"野胡子"或套“野胡子”,但在北方往往叫粘知了。后來才知道,這個叫法的緣由,自己也身體力行了一把。由于當時的塑料薄膜也不是那么容易搞到,那怎么辦?方法還是有的,看到蜘蛛網(wǎng)可以粘小昆蟲,諸如蜜蜂、蒼蠅之類的。那可不可以用來粘知了?答案是可以!做的方法也不復雜,只要在竹竿的枝頭安上一個圓形鐵環(huán),面積不要太小。然后到農(nóng)村的柴房里面找蜘蛛網(wǎng),把這些蜘蛛網(wǎng)纏繞在這鐵環(huán)上,因為蟬的個頭比較大,纏的蜘蛛網(wǎng)要厚實一點,也就是多纏幾個蜘蛛網(wǎng)。不經(jīng)意間,把很多家蜘蛛搞的家破人亡啊。然后用這個纏著蜘蛛網(wǎng)的竹竿去“粘”蟬,這就是北方所說的粘知了。對于響蜞來說,個頭還是太大,這樣的蜘蛛網(wǎng)容易被它掙脫,尤其是多次使用后。所以利用此種技術(shù)的話,得不停的找蜘蛛網(wǎng)補網(wǎng)。但如果是粘知了,由于知了的個頭比較小,利用它來粘知了還是比較合適。所以在上海當?shù)厝绻ト∠s的話,用塑料袋套的比較多,也比較方便。
當時在農(nóng)村看到響蜞不稀奇,一般小孩子對它也沒啥好感,一般都是喂鴨子,個頭太大的話,還用剪刀剪碎了喂鴨。現(xiàn)在想來感覺有點殘忍。但如果抓到了知了,就有點舍不得,一是它的顏色比較好看,青綠的,叫的聲音是有節(jié)奏的,不像響蜞那樣只會發(fā)出一個聲音,太單調(diào)了。所以一旦抓到了知了,或者叫“野胡子”,就不舍得喂鴨。把小翅膀摘了以后,放在自己的蚊帳里,希望能繼續(xù)聽到它的聲音。很可惜,這是童年時代的幻想,自從知了進了蚊帳竟然一聲不吭了,只會趴在蚊帳里發(fā)呆,太失望了。
看來這些小東西也是有骨氣的,它們只屬于大自然,它們竟然是不能馴化的。無怪乎古人都贊頌它的高貴品行。唐·虞世南 說它是“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駱賓王也有名篇,在獄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后來又看了法布爾的《昆蟲記》才知道這個小家伙的身世還不尋常,在黑暗的地下生活了十幾年,就為了某一年的夏天出來鳴叫歌唱。可在出來的路途上,有多少蠶蛹飽了人們的口腹之欲。好不容易爬上枝頭可以放聲歌唱,又被人嫌棄歌聲不好聽,吵著人睡午覺而被收拾了。
好多年在城市的街頭幾乎聽不到也看不見蟬的身影了,今年屋后的梧桐樹上又聽到久違的蟬鳴,頓時感覺頗為親切。希望不要有孩子去捉弄這些可愛的精靈吧。應該是不會有了,現(xiàn)在的孩子們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抓這些昆蟲,他們都在補課的路上呢。
2017.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