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先進第十一》
本篇談論的是孔子對眾弟子的具體評價以及鼓勵和教誨。
【原文】11.1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譯文】孔子說:"先學習禮樂而后做官的人,是普通百姓。后學習禮樂的人,是世襲的貴族。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就遵從前者"。
【解讀】對這一章的解讀各家不一,就目前我讀過的書來看,我還不能完全贊同那一家的說法,于我個人而言,坦率地說我還沒有完全參透孔子的原意,暫且這樣理解吧。
【原文】11.2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譯文】孔子說:"跟從我周游陳蔡之間受苦的學生現在都不在我身邊了。道德修養好的人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和仲弓。善于辭令、口才好的有宰我、子貢。長于政事的學生有冉有和季路(子路)。文學才華突出的有子游和子夏。"
【解讀】我的理解,孔子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是晚年回到魯國的時候了。他帶著滿懷的感情回憶和他一起顛沛流離的那些學生和那些過往的歲月。有感慨、有惋惜、也有留戀,萬般情感皆在心頭。接下來他對自己的弟子做了一個總評,也就是后世所說的孔門"四科十哲",這十哲也就是孔子一生的學生中最優秀的十個人。十哲的優秀不像我們今天所說的一定獎學金獲得者,而是各具特色和突出長處的學生。這一點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怎樣培養真正的人才很值得思考。
【原文】11.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無所不說。"
【譯文】孔子說:"顏回這個學生不是對我有幫助的人,對我所說的話沒有不心悅誠服的。"
【解讀】顏回是孔子最喜愛的弟子,視之如子、如生命之友,但他為什么說顏回是對自己沒有幫助的人呢?這里直接反映了孔子在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觀念,那就是"教學相長",孔子不但希望弟子能在師生之間的交流中得到提高,同時也希望自己能夠在教學中有所成長。顏回好學,完全相信老師,從不提出質疑和反駁,所以,孔子就難有新的提高。從另一個方面看這對師徒關系,能夠感覺到顏回對老師的虔誠信仰。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親其師,信其言,行其道",于此,我們更可以看出顏回與孔子師生之間的篤深的感情。
【原文】11.4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譯文】孔子說:"閔子騫真是大孝子啊!人們從來不挑剔和懷疑他的父母兄弟稱贊他孝順的話。"
【說明】閔子騫是孔門德行科的高材生,小孔子15歲。性格沉靜寡言,為人恭謹端正,終身以修德為目標。《韓詩外傳》記載這樣一件事,閔子騫早年喪母,他的父親續娶了妻子后又生了兩個孩子,閔子騫的后媽對他特別不好,過冬的時候這個后媽給閔子騫做的棉衣是用蘆花絮的,所以閔子騫就挨凍。又一次,閔子騫給父親趕車,因為太冷馬鞭沒有拿住,掉在了地上。父親責打他發現了其中的原因,然后他的父親生氣就要休了他的后媽。閔子騫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足見閔子騫的寬容仁愛。故曰:"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
【原文】11.5南容三復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譯文】南容經常誦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的詩句,孔子就把自己哥哥的女兒嫁給了他。
【解讀】南容就是南宮適,白圭指《詩經·大雅·抑》中的四句詩:"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意思是:"白圭的污點還可以磨掉,言語中的錯誤,就無法收回了。"南容叨念這句話是為了警醒自己說話做事要小心謹慎。因此,孔子賞識他,把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原文】11.6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譯文】季康子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為好學,可惜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像他那樣好學的弟子了。"
【解讀】季康子是魯哀公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一個人。"弟子孰為好學?"這句話在《論語·雍也第六》篇中記載魯哀公也問過,孔子的回答卻多了"不遷怒不貳過"六個字。季康子這個人專橫跋扈,權傾朝野,孔子不愿理他,所以問什么答什么。而對魯哀公之問,則針對現實,意在告誡魯哀公在三桓那里受氣,不必遷怒他人,犯同樣的錯誤。我們還可以注意《論語》中孔子對魯哀公和季康子其他方面的答問,同樣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也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原文】11.7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譯文】顏淵死的時候,顏淵的父親顏路要求賣掉孔子的車來為顏淵準備外槨。孔子說:"無論有無才華,對個人來說都是自己的兒子。我兒子孔鯉死的時候,也只有內棺而沒有外槨。我賣掉車不能步行來替顏淵買外槨。因為我做大夫職位后是不能步行的呀。"
【解讀】我一直對這一章的解讀存有疑問,為什么顏路請求賣掉孔子的車為顏淵準備外槨呢?孔子的回答我也覺得理由不夠充分。仍需要我們進一步體會其中的含義。
【原文】11.8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譯文】顏淵死的時候,孔子說:"啊!蒼天滅我啊!蒼天滅我啊!"
【解讀】顏淵死的時候,孔子已經是老年晚境時刻。《論語》中沒有記載孔子父母離世,甚至兒子死的時候的情感表現。唯獨記載了弟子顏淵死的時候,他悲慟欲絕。為什么會表現出這樣的極端情感?我們要知道孔顏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師徒關系,是亦師亦友、亦父亦子、亦兄亦弟的關系,是生命相通、心靈相通的朋友,更為重要的是孔子一生的努力和探尋的學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都系于顏回一身,文化的延續是孔子生命的根,斷絕這些,孔子能不錐心的悲慟嗎?
【原文】11.9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譯文】顏淵死,孔子哭得過分悲慟。跟隨的人說:"您過分傷心了!"孔子說"過分傷心了嗎?這樣的悲慟不為他還為誰呢?"
【解讀】孔子為這樣的一個弟子悲慟,傷心傷情,也因為這樣的失去傷了身體。不全是為了師生之間的情感,更是為了文化的斷續而悲。
【原文】11.10顏淵死,門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譯文】顏淵死,同學們想要以厚禮埋葬他。孔子說:"不可以這樣。"他的同學還是厚禮埋葬了他。孔子說:"顏回把我像父親那樣看待,我卻未能把他當兒子那樣看待。不是我要這樣,是那些同學要這樣啊。"
【解讀】理解這一章需要考慮什么是真正的尊重,世人大多會認為葬禮隆重就是對死者的尊重。然而,孔子認為對死者的尊重應該體現在對死者意愿的尊重。顏淵生前節儉,不喜歡鋪排。所以,隆重的葬禮并非顏回的生前意愿,而這樣做也不是孔子這樣做的。
【原文】11.11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譯文】子路問老師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說:"還不能很好地侍奉現世的人,怎么能侍奉好鬼神呢?"子路說:"冒昧地問死是怎么回事?"孔子說:"你還不知道生,又怎么能知道死呢?"
【解讀】這是不斷被后世研究者引用說明孔子思想認識的一章。后世大多認為孔子對鬼神存而不論,認為儒家文化關注現實人生。我卻不這樣看,要知道這一章記錄的是孔子與子路的對話,子路的性格急躁,有些過。孔子這樣回答實在是在教育子路要腳踏實地。懂得對待生死問題,是人生的一個很高境界。子路急于了解,才如此發問。在孔子的思想觀念里,生死是一個大事。本來生死就是哲學的終極問題,這兩者是一體的。但理解這兩者需要一個過程,孔子的意思過好活著的這段時間,就自然會懂得死的問題了。
生死問題是哲學的終極問題,它包括了人生觀和生死觀問題。對比儒道佛三家文化就會發現,儒家持有入世的思想觀念,道家持有避世的觀念,佛家持有出世的觀念,從這里我們就不難看出孔子之所以持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孔子重視現實人生。這一看法與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是一致的。死是人生之外的事情,所以孔子不是認為不探討,而是要過好現實人生,在此基礎上才能探討死的問題。對死亡的認識涉及了人的宗教信仰問題。而宗教信仰問題由于現實人生密切相關。從孔子對"學"的認識和體驗來看,其路徑就是"下學而上達","下學"的是人事,"上達'的是命理,沒有充分的"下學"就難以真正的"上達",這正是孔子強調生的最本質原因。
【原文】11.12閔子侍側,訚訚(yín)如也;子路,行行(hàng)如也;冉有、子貢,侃侃如也。子樂。"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譯文】閔子騫侍奉在孔子一側,恭敬和悅的樣子;子路表現出剛強的樣子;冉有和子貢體現出從容不迫,侃侃而談的樣子。孔子很高興。又說道:"像子路這個樣子,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解讀】這一章讓我們看到,在孔子這個老師的周圍洋溢著祥和歡欣的氛圍,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這就是孔子的課堂。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孔子課堂之上的眾生圖,所有的學生表情豐富,生動活潑,洋溢著生命的氣息。孔子隨和,雍容典雅,一派師長之風。隨口說出一句話點評子路的神態,不幸孔子的話一語成讖,道出了子路未來的命運。子路后來在衛國的內亂中戰死,未得善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足見孔子的眼光銳利。
【原文】11.13魯人為長府。閔子騫曰:"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魯國人翻修長府。閔子騫說:"老樣子,怎么樣?何必改建呢?"孔子說:"這個人不輕易發表意見,一開口說話就很中肯。"
【解讀】閔子騫是孔門德行科的高材生,孔子在這里高度贊揚了閔子騫的美德。
【原文】11.14子曰:"由之瑟,奚為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譯文】孔子說:"仲由彈的這手瑟,怎么是我的門徒呢?"因為這個,學生們便不尊敬子路。孔子說:"子路的水平已經進入廳堂了,但還沒有進入室內罷了。"
【解讀】我們知道"升堂入室"是指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逐步達到高深的水平。孔子以琴瑟的彈奏水平來點評子路對學問的認識水平,有玩笑的成分在內,實際上可能孔子擔心子路驕傲才這樣說。熟料老師的一句話學生們全當真了,并因此不敬重子路。大家知道,子路是孔子弟子中最為年長的弟子之一,大家這樣的態度,自然會有違孔子教育的本意。為了挽回影響,孔子就換了一種說法評價子路,既肯定了子路的進步,也指出了還有不足。促成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和,這正是孔子教育的藝術。
【原文】11.15子貢問:"師與商也熟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譯文】子貢問:"子張和子夏這兩個人誰更賢能?"孔子說:"子張有些過頭,子夏有些不足。"子貢接著說:"那么說就是子張要好一些了?"孔子說:"過頭和不足是一樣的。"
【解讀】師指的是就是子張,姓顓(zhuān)孫,字子張。春秋末陳國人,小孔子48歲。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春秋末衛國人,小孔子44歲。這里體現了孔子所奉行的中道原則,要恰到好處,過和不及一樣,都不是最好的。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的弟子都是個性極其鮮明的人。
【原文】11.16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譯文】季孫氏比周公還富有,而作為季孫氏的家臣的冉求還幫助季孫氏聚斂搜刮更進一步增加財富。孔子說:"冉求不是我的門徒,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聲討他。"
【解讀】《大學》篇有"孟獻子曰:'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斂之臣,與其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長國家而務財用者,必自小人矣。彼為善之。小人之使為國家,災害并至。雖有善者,亦無如之何矣!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冉求雖是孔門政事科的高材生,但他幫助季孫氏搜刮民財,已經"墮落"為季氏家里的"聚斂之臣",已經成為一個不仁的"以利為利"的"小人"了。孔子非常不滿冉求的行為,號召門徒討伐冉求。有人說冉求是孔門的叛徒,也有人說孔子批評最重的就是冉求,這個問題很復雜,不能簡單的就下這樣的斷言。但這一章確實反映了孔子反對暴斂的思想。
【原文】11.17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yàn)。
【譯文】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
【解讀】柴,姓高,名柴,字子羔;參,姓曾,名參,字子輿;師,姓顓孫,名師,字子張;由,姓仲,名由,字子路。"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曾子是"質"的一面比"文"的一面要多,所以"魯"。這四個人性格各有優長,放在一起對比又各有其短。王弼說:"愚,好仁過也;魯,質勝文也;辟,飾過差也;喭,剛猛也。"《四書全義》說:"有其病則有其善,愚者必厚重,魯者必誠樸,辟者才必高,喭者性必直,此皆圣門氣質有偏而未為習染所壞者。愚者充以學問,魯者勵以敏求,辟者斂以忠信,喭者文以禮樂,只因其好處,克去其偏處,便可至于中庸,故語之使知自勵也。"
【原文】11.18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譯文】孔子說:"只有顏回差不多,可他經常缺衣短食。子貢卻不相信命運去做生意,猜測行情經常很準確。"
【解讀】這一章有的人把它和上一章放在一起來解讀,也很有道理。單純的理解這一章感覺有些突兀。如果將其與前一章放在一起看,孔子評價顏回的意思應該是說只有顏回的綜合素質差不多,只是常常陷于精神的困頓。子貢不安于學問卻熱心買賣,還能經常獲利。我看此章講述的子貢,孔子有強調興趣的意味。
【原文】11.19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于室。"
【譯文】子張問孔子怎么做好人。孔子說:"不跟著前人的腳步走,就很難進入很高的境界。"
【解讀】我理解這一章子張是向孔子討教如何做好人、善良的人的問題。孔子給出的答案是要向圣人、偉人學習才能實現這樣的愿望。事實上,一個人的成長最快速、最簡潔的辦法就是虛心向好人學習,這也符合孔子的"見賢思齊"的思想。回到今天來看,我們除了向身邊的好人學習之外,還應該多讀名人傳記,這是促使自我快速成長的重要途徑。
【原文】11.20子曰:"論篤是與,君子者乎?色莊者乎?"
【譯文】孔子說:"言論篤實的人可以稱許他為善人,但還要進一步判斷,是真君子呢?還是偽裝出來的呢?"
【解讀】這一章我采用了孫欽善的解釋。言論篤實得到贊許也不一定就是真君子,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實質說的是看人怎么看的問題。
【原文】11.21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譯文】子路問:"聽說一個道理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有父兄在,怎么能夠聽到就去做呢?"冉有也問:"聽說一個道理就去做嗎?"孔子回答說:"聽到了就要去做。"公西華問老師:"子路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的回答是有父兄在;冉有問聽到了就去做嗎?您的回答是聽到了就去做。我很疑惑,敢問這是為什么?'"孔子說:"冉有做事退縮不前,所以我就鼓勵他大膽地做;子路膽子太大,好勇爭勝,所以我要約束他。"
【解讀】我們說孔子是圣之時者,在這一章的對話中就可以看出。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就因人而異。作為老師,孔子熟悉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根據每人的不同特點而給予恰當的點撥和指點,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做法。孔子做事從不拘泥,因人、因時、因事、因地而變,這就是智慧。
【原文】11.22子畏于匡,顏淵后。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譯文】孔子在匡地被圍困,顏淵最后一個逃出來。孔子見到他后說:"我還以為你死了呢!"顏淵回答說:"您還活著,我怎么敢去死呢?"
【解讀】我們可以仔細體會當時的情境,師徒在那樣緊張的困境中,還能依然幽默風趣地對面對,非常難得。這其中的情感百味混雜,師生之間,環境與人之間,需要體會才能明白。
【原文】11.23季子然問:"仲由、冉求可謂大臣與?"子曰:"吾以子為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今由與求也,可謂具臣矣。"曰:"然則從之者與?"子曰:"弒父與君,亦不從也。"
【譯文】季子然問:"仲由和冉求可以說是大臣嗎?"孔子回答說:"我以為你問誰呢?原來是問仲由和冉求啊。所謂的大臣,就是以道義侍奉國君,如果行不通就辭職不干。現在仲由和冉求,只能算是具備做臣子的條件罷了。"季子然說:"那么他們是聽從長上的人嗎?"孔子說:"殺父弒君的人,他們是不會跟從的。"
【解讀】季子然這個人是季氏子弟,孔子對季氏家族沒有好感,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冉求又在季氏手下做事,問話背后有話,孔子也是巧妙地回答。
【原文】11.24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
【譯文】子路讓子羔做費地的長官。孔子說:"這是坑害別人家的子弟!"子路說:"那里有老百姓可以治理,有社稷可以祭祀,為什么一定要讀書,才算學問?"孔子說:"因為你這樣狡辯,所以我討厭巧嘴利舌的人。"
【解讀】子羔,也就是高柴,是子路的小師弟,小子路21歲。孔子的為學觀注重修德,但孔子認為子羔年齡尚小,還不懂得權變。而子路的話令孔子極為惱火,說他是狡辯。
【原文】11.25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shěn)之。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點,而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yú),詠而歸。"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唯求則非邦也與?"
"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則非邦也與?"
"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譯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陪著孔子閑坐。孔子說:"不要因為我比你們年歲稍長就受拘束。平常你們總說 '沒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們要怎么做呢?"
子路搶先回答說:"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兩個大國之間,外有大國軍隊的進犯,內有災情饑荒,如果由我來治理,等滿三年,我就能使民眾勇敢并且明白道義和法規。孔子微微一笑。
"冉求,你會怎么樣?"冉求回答說:"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能讓老百姓富足。至于禮樂教化,只能待君子去推行了。"
"公西赤,你呢?"公西赤回答說:"不敢說能做什么,但我愿意學習。宗廟祭祀之事,或者外交會見儀式,自己穿好禮服戴好禮帽,我愿意做個這樣的小相。"
"曾點,你會怎么樣?"曾點正在鼓瑟,瑟聲漸漸稀落,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個人想的不一樣。"
孔子說:"沒關系,我們不過是各自談談志向罷了。"
曾點說:"先在沂河沐浴齋戒,然后登上雩臺,唱歌跳舞吟誦,以此奉獻上蒼,求得垂憐,得保風調雨順。"
孔子感嘆地說:"我贊成曾點的想法。"
子路、冉有、公西華三個人都出去了,曾皙留在了后面。他問孔子說:"他們三位說的話怎么樣?"孔子說:"也不過是各自談談自己的愿望罷了。"
曾點又問:"您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要靠禮讓,他出言不謙讓,所以我笑他。"
曾點接著問:"難道冉求說的就不是治理國家的事嗎?"
孔子說:"怎么能說方圓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國家呢?"
曾點又問:"只有公西赤談論的不是國家嗎?"
孔子說:"宗廟祭祀,外交會見,不是諸侯國的事又是什么?公西赤說他愿意做一個小相,那還有誰能做大相呢?"
【解讀】這一章是整部《論語》中較長的一章,集中談論的是師徒五人的愿望。有述有評,人物個性鮮明,畫中有畫。曾點的回答很有道家的意味,儒道兩家文化,很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