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后素。
曰:禮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
子夏問:微笑的面容美麗動人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啊!再用素粉來增添她的美麗啊!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
先生說:你看繪畫,也是先臨后加素色的啊。
子夏說:禮也是后來產生的嗎?
先生說:能啟發我的人是卜商啊!可以開始和你討論《詩經》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是《詩經·衛風·碩人》中的詩句,第三句為逸句。倩,臉頰長的好。盼,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繪事后素:本章最大的分岐就在這里,主要是對繪畫的步驟有不同理解,導致有兩種解說。一說,認為是在白色的底子上作畫,現在正常的步驟就是如此。這樣的話,按下文的意思,就將素比喻成了質,五彩比喻成了禮樂。一說,不少學者認為,在春秋時還沒有白紙,或是這一類材料,另據考古學論證,那時作畫是先布五彩,再用粉白線條加以勾勒,這樣的話,就將素比喻成了禮,五彩反倒比喻成了質,兩者顛倒了一下。后說似乎更有說服力,所以這里采用后說。但需要明白,不管采用哪種說法,都是在借作畫來說明禮有本末先后,只要能抓住這個關鍵點,于大義就無虧了。
起:啟發的意思。
[愚悟]
本章子夏因論詩而知學,夫子深贊之。這和前面子貢討論如切如磋章有相似之處,只不過子貢是論學而知詩,過程正好相反。兩章應當互相參考學習。
本章指出的重點是禮乃后起之事,即禮為用,而仁義忠信為質。兩者的具體關系在本篇前面幾章已有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原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譯文]
先生說:夏代的禮我能說清楚,杞國不足以證明;殷禮我能說清楚,宋國不足以證明。這是因為他們的典籍和賢人不足的緣故,如果充足的話我就可以引以為證了。
杞、宋:當時都是周的分封國,杞是夏代的沿續,宋是殷代的沿續。周大封建,興滅國,繼絕世,所以將夏代和殷代的后人分封于杞和宋。
征:證也,證明的意思。
文獻:文指典籍,獻指賢人。與今天文獻的意思有所不同,今專指歷史文件而已。
[愚悟]
本章記載了夫子能言前朝兩代之禮,可惜繼承兩代的封國杞和宋卻不能為自己證明,因為兩國的典籍有所遺失,賢人又太少,倘若典籍完備,賢人充足,則一定能證明自己說的對不對。
此處可見夫子學識淵博,又能融匯貫通,故能學成一家。夫子之學從何而來?在后面的《論語》中也會提及,子貢的回答是夫子學無常師,善于向各種人和事學習。所以雖然當時文獻不足,卻能習通前朝兩代之禮。欲告之于人,反而又因為文獻不足的緣故,無法證明自己,于是發出了本章的感嘆。
博學于眾,融匯貫通,學之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