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解悟》八佾 第八、九章

前一篇《論語解悟》八佾 第五、六、七章

后一篇《論語解悟》八佾 第十、十一、十二章


[原文]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

子曰:繪事后素。

曰:禮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譯文]

子夏問:微笑的面容美麗動人啊!漂亮的眼睛黑白分明啊!再用素粉來增添她的美麗啊!這幾句詩是什么意思?

先生說:你看繪畫,也是先臨后加素色的啊。

子夏說:禮也是后來產生的嗎?

先生說:能啟發我的人是卜商啊!可以開始和你討論《詩經》了。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前兩句是《詩經·衛風·碩人》中的詩句,第三句為逸句。倩,臉頰長的好。盼,黑白分明。絢,有文采。

繪事后素:本章最大的分岐就在這里,主要是對繪畫的步驟有不同理解,導致有兩種解說。一說,認為是在白色的底子上作畫,現在正常的步驟就是如此。這樣的話,按下文的意思,就將素比喻成了質,五彩比喻成了禮樂。一說,不少學者認為,在春秋時還沒有白紙,或是這一類材料,另據考古學論證,那時作畫是先布五彩,再用粉白線條加以勾勒,這樣的話,就將素比喻成了禮,五彩反倒比喻成了質,兩者顛倒了一下。后說似乎更有說服力,所以這里采用后說。但需要明白,不管采用哪種說法,都是在借作畫來說明禮有本末先后,只要能抓住這個關鍵點,于大義就無虧了。

起:啟發的意思。

[愚悟]

本章子夏因論詩而知學,夫子深贊之。這和前面子貢討論如切如磋章有相似之處,只不過子貢是論學而知詩,過程正好相反。兩章應當互相參考學習。

本章指出的重點是禮乃后起之事,即禮為用,而仁義忠信為質。兩者的具體關系在本篇前面幾章已有論述,此處不再贅述。


[原文]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

[譯文]

先生說:夏代的禮我能說清楚,杞國不足以證明;殷禮我能說清楚,宋國不足以證明。這是因為他們的典籍和賢人不足的緣故,如果充足的話我就可以引以為證了。

杞、宋:當時都是周的分封國,杞是夏代的沿續,宋是殷代的沿續。周大封建,興滅國,繼絕世,所以將夏代和殷代的后人分封于杞和宋。

征:證也,證明的意思。

文獻:文指典籍,獻指賢人。與今天文獻的意思有所不同,今專指歷史文件而已。

[愚悟]

本章記載了夫子能言前朝兩代之禮,可惜繼承兩代的封國杞和宋卻不能為自己證明,因為兩國的典籍有所遺失,賢人又太少,倘若典籍完備,賢人充足,則一定能證明自己說的對不對。

此處可見夫子學識淵博,又能融匯貫通,故能學成一家。夫子之學從何而來?在后面的《論語》中也會提及,子貢的回答是夫子學無常師,善于向各種人和事學習。所以雖然當時文獻不足,卻能習通前朝兩代之禮。欲告之于人,反而又因為文獻不足的緣故,無法證明自己,于是發出了本章的感嘆。

博學于眾,融匯貫通,學之要也。


前一篇《論語解悟》八佾 第五、六、七章

后一篇《論語解悟》八佾 第十、十一、十二章

圖片源自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前一篇《論語解悟》為政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后一篇《論語解悟》八佾 第三、四章 八佾篇是《論語》的第三篇,主要論及...
    為仁由己zj閱讀 1,258評論 0 3
  • 因為高考占用教室,高一放了七天假。幾個學生來探望曾經的初中老師,我真沒承望自己也會被探望,我對學生一直都是淡淡的,...
    迷霧中奔跑閱讀 191評論 0 0
  • 去年夏天特別動蕩,特別飄零。剛搬家的時候忙亂中也忘了帶墨汁,只有墨和硯臺,只能自己磨墨,多少年沒有磨了,水央央的就...
    DanCraft閱讀 1,606評論 0 3
  • 1. 朋友小云常常說起她想要的生活。 可以去趟北歐,看看極光看看保存完好的自然風光;可以換輛好點的車,心儀已久的奔...
    Chef_Don閱讀 465評論 0 0
  • 平江,我來了,不經意間,來了一次說到就到的會議之行。 昨天下午4點半從長沙出發,一個半小時后就到了...
    宇紅姐姐閱讀 326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