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譯文]
先生說:禘祭禮從開始獻香酒以后,我就不想再看下去了。
禘:音di,一種極為重要的祭祀。
灌:本作祼,祭祀中的一個環節。古代祭祀,用活人代替受祭者,此活人叫尸,尸一般由年幼的男女來擔任。第一次獻酒給尸,讓他聞到郁鬯(一種配合香料煮成的酒)的香氣,叫做祼。
[愚悟]
本章記載了夫子不想再往下看魯國的禘祭禮,為什么不想再往下看呢?后世說法不一,主要有三種。一說,禘是王者之大祭,只有天子可以使用。因為周公對周朝有大功勞,所以周天子賜魯可行禘祭禮,后來魯國一直行禘祭禮,但終究是非禮行為,所以夫子不想再看下去了。一說,禘祭有祭天和祭祖之分,祭天之禮只有天子可用,諸候不可用,而祭祖之禮則諸候也可用。祭祖禮又分吉禘和合禘之分。吉禘是舊君去世后,新君奉其神主入廟,而舉行的祭禮;合禘則是常祭,每五年一祭。這里因為魯國在行禘祭禮時,國君的排名出現了問題,僖公躋升到了閔公之前,不合于禮,所以夫子不想再看下去了。一說,魯君行祭禮的誠意不足,有輕慢之心,所以夫子不想再看下去了。究竟哪一種說法正確,現已無法可考。此處但記主要的三種說法,以備大家參考。
[原文]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譯文]
有人問禘祭禮的理論。先生說:我不知道,如果有知道的人,對于整個天下,如同看這里一樣啊!一面說一面指著手掌。
示:有兩種解說。一說,示同視,即如同看自己的手掌一樣清楚,了如指掌的意思。一說,置,放置的意思,即如同將東西(天下)放在手掌上一樣,運之于掌的意思。兩者意思都通,這里取前說。
[愚悟]
從上章已知,禘祭禮是一種大祭禮,而魯國的禘祭禮又一定有非禮之處,有夫子不贊成的地方,但如果不是仁孝誠敬功夫了得之人,又不足以談論,指出其中的非禮之處,所以只能說不欲觀,不知也,并非真的不知道。而夫子又說知此而治天下,易如示掌,進一步說明他是知道禘祭禮的。同時明白知禘祭禮的人,必定明理且誠,所以能治天下如示掌。
也有學者以為,夫子說不知道,是不想明說自己國家的是非,因為公之于眾,終究只會讓別人看不起自己的國家,看不起自己,所以夫子用《春秋》微言大義的方式,點而不破,《論語》中還會出現類似的情況。不謗國君,不誹國家,不以此來抬高自己所謂的聰明,這不僅僅是智慧,更是一種忠實的品質,值得我們現在所有的人學習啊!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譯文]
祭祀先祖時,先祖就像真的在面前一樣;祭祀神時,神就像真的在面前一樣。先生說:我如果不親自參加祭祀,就像不曾祭祀一樣。
祭:第一個祭字,祭祀祖先的意思,和下面的祭神相對應。
[愚悟]
祭祖主于孝,祭神主于敬,兩者都出于至誠怛惻之意。本章前面兩句,有人認為記得是夫子在祭祀時的情態。夫子對待鬼神,是敬而遠之的態度,平時也不討論有沒有鬼神,但臨祭時,必誠必敬,就像真有鬼神在他面前一樣,此足可見夫子誠敬之意。他的這種不信則不敬,近信則惑的鬼神觀,在當時科學水平不發達,人類認知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是相當不容易的。就算放在現在,相比于一些無知無畏者或是求神拜佛者,也要勝過幾倍,有些許借鑒作用。
吾不與祭,如不祭。不與祭而讓人代祭,終失祭祀之誠。所以即使祭祀了,而誠不在,就像沒有祭一樣。說明了祭以誠為實,以禮為虛。
現在,清明、冬至等節日祭祖是一種很重要的祭祀活動,但有時因為人在遠方,不能回來,于是出現了一種代祭風潮,其實從夫子這句話可以看出,完全沒有必要。那有什么方法可以解決呢?可以遙祭,親設祭臺,親身參祭,相信誠意一定勝過代祭。